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光影彭城 | 上世纪50年代,徐州出现第一个水采矿井!国外的专家都来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2   来源:风电叶片   作者:风电塔筒   浏览次数:69
核心提示:都市晨报 彭城晚报小档案老照片讲述人:高强照片故事: 1959年,苏联专家帮助徐州煤矿使用水力采煤时,有许多动人的友谊故事,深深地印在徐州矿工们的脑海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光阴故事。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59年,是苏联专家们参观青山泉煤矿水泵后,与当时的徐州矿务局局长张子西的合影。照片中的6个人,左起分别为:张子西、塔奇克夫、库左洛夫、穆奇尼克、苏洛那切夫。最右边应为中方人员,但没有标注姓名。苏联专家为什么独独要到青山泉煤矿参观水力采煤呢?原来,青山泉煤矿是徐州率先使用水采的矿井。1958年,上海煤

   

都市晨报 彭城晚报小档案老照片讲述人:高强照片故事: 1959年,苏联专家帮助徐州煤矿使用水力采煤时,有许多动人的友谊故事,深深地印在徐州矿工们的脑海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光阴故事。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59年,是苏联专家们参观青山泉煤矿水泵后,与当时的徐州矿务局局长张子西的合影。
照片中的6个人,左起分别为:张子西、塔奇克夫、库左洛夫、穆奇尼克、苏洛那切夫。
最右边应为中方人员,但没有标注姓名。
苏联专家为什么独独要到青山泉煤矿参观水力采煤呢?原来,青山泉煤矿是徐州率先使用水采的矿井。
1958年,上海煤矿设计院将二号井设计为水力采煤矿井,他们学习开滦、萍乡煤矿水采法,用红炉锻造水枪,串联两台排水泵代替高压泵,试采成功后,在一号井负75米水平南巷安装第一个水力采煤工作面,二、三号井也先后推行水采,共有5个水采工区。
1958年12月1日,当时的煤炭工业部在青山泉矿召开全国煤矿水力采煤现场会,赞扬该矿勇攀技术高峰的精神。
二号井水采三区徐德俊班采取“以炮助枪、双枪多循环,挖枪回煤柱法”,最高班产608吨,被评为全国煤矿先进集体,班长徐德俊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8年到1962年,青山泉矿水力采煤179万吨,占全矿同期总产量的60%。
1963年,由于井田煤层倾角小于5度,既薄又硬,停止水采。
照片上的主要专家人物叫穆奇尼克,他文质彬彬,讲话的声音不高,但很有力量,是著名的水力采煤创始人,也是苏联专家组此行负责人。
1935年,穆奇尼克尚在列宁格勒矿业学院上学,机械化已经在苏联的采煤工业中大量运用,但同时增加了很多辅助工序。
他想,能不能找到更简单、更方便而效率又高的办法?后来,他在金矿看到过利用水力淘金。
在修筑水电站的工地上,又看到过人们利用水力剥开地皮和挖土。
就想着,能不能把水引到地下,利用水力来通风、运输和采煤……穆奇尼克把自己对水力采煤问题的看法,写成了毕业论文《论水力采煤》。
论文引起了当时采煤工业部门很大的震动,但几乎没有人真正相信。
毕业后,穆奇尼克被派到全苏采煤研究所工作。
在这里,他从一个小矿井开始试验,这是一个很小的矿井,每天只出200多吨煤。
当时水力采煤的技术装备还很简陋,但水采的工作效率还是很高的,实践证明,水力采煤比邻近矿井的产量还要高。
在开始的一段时期,水压常常使水管崩裂,天天要修,十分麻烦。
经过大家团结奋战,水力采煤终于被不断完善,并取得成功。
水力采煤有着产量高,工伤事故率低等优点。
“喜鹊枝头唱得欢,苏联专家下井来;帮助咱们搞‘水采’,友谊之花井下开。
”这是当时徐州煤矿工人写给苏联专家穆奇尼克的一首小诗。
1959年,苏联专家穆奇尼克组帮助徐州煤矿使用水力采煤的时候,有许多动人的友谊故事。
专家们的工作很深入、条件很艰苦,他们在徐州的许多时间都是在井下度过的。
一次,专家们来到青山泉矿水采区,这个水采区煤层都是0.5—0.6米的极薄煤层。
一般身材的人到工作面都感到吃力,穆奇尼克身材高大,通过薄煤层就更加困难了,但他却通过几百米的大巷,来到了薄煤层。
穆奇尼克来到后就发现了问题:由于工作面矮,水枪的冲击力大,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不高。
上井后,他日夜研究,提出改进方案,设计出一种远距离控制水枪的水采设备,一个人可以控制几台水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家的许多建议,都是针对青山泉矿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有一次,专家们在矿井下发现,水采区运送矿井支柱、钢管等材料还是用人工搬运,效率很低。
穆奇尼克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必须设计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工人体力劳动的运料机器。
穆奇尼克上井回矿的时候,一直在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久,他就在会议上提出自己设计的一种胶轮井下运料车的建议。
这种车子轮盘很小,车架很矮,由一个人在前方开动机器,可以灵活轻便地在矿井下运送材料,并且可以运送上班的工人通过薄煤层。
这种运料车的设计成功,解决了水采运料的重大关键问题,并且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穆奇尼克在回国前说:“我这次来,不但带来一些东西,也学到一些东西。
我受到中国胶轮车启发而设计的井下运料车,是目前水采运料最轻便的工具,我们回去以后,也要在各水采区推广。
愿这朵友谊之花,在两国同时开放。
”文/图 高强美编 傅可涵 校对 珵智一审 平珊珊二审 张渝浚三审 郝力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彭城晚报向上滑动看下一个原标题:《光影彭城 | 上世纪50年代,徐州出现第一个水采矿井!国外的专家都来了……》阅读原文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