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的气象播报显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今年又将是一个冷冬。
而提到冬季取暖的费用问题,一些参与“煤改气”或“煤改电”的农民,大多都觉得取暖成本,要比烧煤高很多。
然而,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原来的最高不超过10%,上调为最高不超过20%。
这意味着电价又将上涨,同时有人预测农村光伏将借机“上位”。
由于同时受到疫情以及“停工令”等因素的影响,截止到目前为止,很多农民的总收入并不高。
而电价的再次上涨,无疑会加大农民在冬季取暖方面的经济压力。
虽然,农村光伏在理论上,能够减少农民的取暖用电花销,但是基于很多农民在农村光伏上被坑的情况,也让农民担心自家的屋顶是否会招来祸端。
农村光伏能否帮农民度过这个冷冬?农村光伏能否帮农民度过冷冬,关键还是要看其发电量,能否供得上电采暖炉的用电量。
我们以5KW的电采暖炉为例,其一天的用电量约为120度。
而反观功率为150W的太阳能电池板,其一平米一天的发电量约为1.5度左右,按照农村屋顶架设100平米电池板计算,其一天的总发电量约为150度,但考虑到冬季光照时间较短以及阴雪天气对发电量的影响,农村光伏供不上电采暖炉用电。
与此同时,即便农民选择退一步,让农村光伏只解决部分冬季取暖用电需求,但农村光伏的“坑”,也会让农民不敢轻易尝试。
而对农民影响最大的“坑”就是,部分不良农村屋顶光伏安装队,会借用农民的身份证去贷款,用来支付人工、设备以及其他费用,之后便当起了“甩手掌柜”。
他们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做法,不仅让农民遭遇“被贷款”,甚至会影响到农民的征信。
总的来说,依照现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功率和对光照条件的严格需求,以及农村光伏存在的“坑”,都使得农村光伏无法帮助农民度过这个冷冬。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今年大多数农民结余并不多的情况,保障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的平价供应,对确保农民能否过好一个暖冬,就显得很重要。
为了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国家定期采取了一些措施。
近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要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在上调市场电价浮动范围的同时,必须稳定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电价为前提。
从这一措施中可以看出,此次电价的再次上调,更多的是针对于企业,而农民的用电价格,不会因此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情况。
因此,对于采用电取暖的农民而言,不必过于担心。
除此以外,在近期国家发布的《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中,将各省报送的676个试点县(市、区),全部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从这一措施中不难看出,大规模推广农村光伏的行动已经开始。
而这次在国家的统一管控下,农民因为安装屋顶光伏被坑的情况,将会大幅度缩减,让农村光伏真正为农民带来益处。
面对清洁取暖以及农村光伏,农民需要注意什么?在农村光伏的合作模式上,建议农民优先选择“出租屋顶、收租金”的方式,这样比较稳妥。
此外,考虑到清洁取暖的改造范围将会越来越大,建议还未参与清洁取暖改造的农民,尽量不要选择“煤改电”,而对于已经进行了“煤改气”的农民,尽量避免从一个很低的温度骤然升温,否则用气量会很大,采用梯次升温的方式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