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9月下旬,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公司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上,透露了新一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的开发时间表——2018年4月,位于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将完成建设,并投入商用。
这一结果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
原因在于,高温气冷堆是新一代核反应堆的重要组成之一,近年来,多个缺少常规能源的国家始终在努力研发这一技术,如韩国曾在2003年开始类似的工作,而中国同样在2003年开始建立类似的示范项目,到2006年建立第一个电站示范工程。
当下,中国的项目即将进入商用,但韩国却没有下文。
因此有评论指出,中国的高温气冷堆技术,领先了“整整一代”。
但是,和AP1000、CAP1400与快堆同为新一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为何能够胜出,它究竟厉害在哪里?从技术上看,高温气冷堆解决了长期困扰核电开发商和公众的问题——安全。
无论是切尔诺贝利,还是福岛,核电站事故一般都离不开一个问题:冷却系统。
当前,投入商业运营的发电堆,基本上都是水堆,即以轻水做冷却剂的反应堆。
而此前的事故,都是因为冷却水系统发生问题,导致温度升高,反应堆过热熔化。
但是高温气冷堆不同,它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气体。
当气体冷却工作没有出现异常时,可用氮气或氦气等惰性气体,因为惰性气体不吸收中子,核反应堆的中子就能不断打击原子核,形成连锁反应。
而当气体冷却发生异常时,停止惰性气体供应,而改用空气冷却,因为空气不但会吸收中子,同时冷却速度快,中子不再发生反应,反应堆会自动停下,并安全散热,避免因为溶堆而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
从用途上看,高温气冷堆有望打破常规核电站的功能限制,以一种分布式能源的形象出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核电项目都是投资大、规模大的“巨无霸”,一般是建在远离人烟的区域的,以电源的形象出现。
但高温气冷堆的模块单功率小,因此可以进行模块式组合,满足电网对不同规模电源点要求。
换句话说,高温气冷堆不仅可以通过组合,实现集中供电,还可以分布式电源的模式出现,对电网、风电、光伏等形成有效支撑。
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在石化、煤制气、稠油热采、制氢等不同的领域,显现出产业综合价值,因此,高温气冷堆又被称为“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