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商业评论(NEBR),致力于打造新能源产业创变时代最有质感的商业评论内容,凝聚核心产业从业力量。
【摘要】自1985年新疆水利水电研究所开启风力发电探索以来,金风科技逐步推进风机国产化,于1999年生产了中国第一台国产风机。
此后,受益于政策红利和技术优势,金风科技长期领跑行业。
然而,2020年前后,政府补贴退坡,叠加“抢装潮”“价格战”,金风科技的业绩和市场占有率也受到冲击。
红利不在,优势连年退水的情况下,找寻新增量几乎成为必然选择。
“入海”是金风科技在困境下的对策之一。
2024年上半年,金风科技首次获得海上风电新签订单量首位。
海风高增、陆风价格企稳,有望使整个行业走出低谷,从包括金风科技在内的头部风电“卷王”们的动作来看,海上风电和出海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风电热潮和格局变迁。
以下是正文:近期,伍德麦肯兹风电研究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国风电整机商风机订单量排名:2024年上半年度数据统计及分析》。
报告指出,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风机订单量前三位仍旧是远景能源、运达股份以及金风科技。
其中,金风科技上半年共获签2.3GW海上风机订单,海上风电新签订单量首次登顶。
陆上风电领域的霸主获得海上风电新签订单量首位,值得关注。
在此之前,金风科技实际已经历过风电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周期性内卷困境,如今又再次在海上风电版块找到新增量。
金风科技凭什么连续13年取得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又为何要啃海上风机这块“硬骨头”?在风电整机商之间的价格竞争态势趋缓的当下,是时候重新审视内卷的风电行业和“卷王”金风科技了。
01起势:国产风机是一门早于光伏的生意金风科技的腾飞,伴随着我国风电行业的起始和发展。
其党委书记、董事长武钢的风电之旅始于新疆达坂城,一个被称为“中国风谷”,有着得天独厚风力资源的地方。
然而当时,我国既没有现成的风电设备,也没有相关的研发储备。
1985年,新疆水利水电研究所在王文启的带领下,开启风力发电的探索。
当年11月,王文启随同黄宝璋等人参加了水电部组织的赴欧洲风电考察团,并从国外购买了丹麦Wincon公司的风电机组,回国进行初步试验。
次年12月,风力发电试验站在达坂城谷地的柴窝堡湖畔建成,风电机组的发电表现良好,年设备利用小时数达到3000小时。
出色的业绩引起了国外厂商的注意,为此后的设备进口做了铺垫。
1987年,武钢辞去新疆水电学校教研室的工作,担任达坂城风电场场长,开始研究风电技术。
同一年,王文启赴京参加新能源展览会,遇到了丹麦公司维斯塔斯,通过牵桥搭线,王文启为新疆达坂城引入了丹麦的风电技术和资金。
1998年,新疆风能与三峡新能源牵头成立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公司,即金风科技的前身,武钢加入,开始引进和研究外国技术,组装运行自研风机。
一年后,公司的600KW风机研发项目顺利完成,生产了我国第一台国产风机。
四年后,公司自主研制的1.2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在达坂城风力发电场投入试运行,成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机。
而2001年新风科工贸完成增资及改制后,即更名为金风科技,武钢担任董事长。
至此,金风科技迈出了国产化的第一步,但彼时的中国风电市场还是由通用电气、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三大外资主导,国产化水平堪忧。
幸运的是,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风机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大门。
同年7月,作为配套政策出台的有关规定要求,从2006年开始,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未满足国产化要求的风电场不许建设。
随后,我国先后发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通过风电全额上网和税收优惠、直接补贴等政策推动了风机制造业的大发展。
随后几年,我国风电装机每年翻番增长,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均居全球第一位,国产化率从2004年的10%提升至90%。
在行业风向和政策红利下,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华锐风电、明阳智能等风电大厂迅速崛起。
2007年,金风科技A股上市时,已经实现了业绩连续八年增长。
路线选择在当时是个难题。
早在2004年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齿轮箱设计和开发技术、拥有优秀的供应链资源金风科技决定放弃传统的双馈技术路线,押注直驱永磁技术,开发供应链体系。
与传统的风力发电机相比,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不需要传统的机械传动装置如齿轮箱,故障率低,但研发投入高,当时并不受忙于扩产的大多数厂商青睐。
当过多年风场场长武钢却深知齿轮箱的弊端,坚定选择直驱永磁。
2011年,武钢带领团队研制出的1.5兆瓦和2.5兆瓦风机,低电压穿越测试通过了认证,风机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
该技术帮助金风科技的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
其中就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州的3台1.5MW风机成功项目,那是金风科技在美国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在海外的第一个兆瓦级风机项目。
02转折:行业内卷,价格肉搏前十余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每一家凭借充足的政府补贴都有了不少底气,但迟依赖的背后,隐患也逐渐显露。
2018年下半年,陆上风电上网补贴进入逐步退坡阶段,2020年之后不再有新的核准项目获得国家补贴。
2021年12月31日后,新增的海上风电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2022年起,风力发电将全面进入到平价时代。
有媒体采访业内人士后报道,“有补贴的时候,发电公司做风电设备三五年就能回本。
但退补后,投资回报往往要拉长到十年甚至更久,才能等来一个资产回报期。
”更致命的是,在补贴彻底结束前,风电行业又走上了一轮“抢装潮”“价格战”的老路。
2018年下半年至2020年,陆上风电招标量陡然激增,为了拿到更多订单,厂商们不断压低招标价格。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初至年底,陆上风电的招标价已从4000元/kW左右降至2400元/kW附近,逼近腰斩,至2023年,已经跌破1000元/kW。
有些地方风电价格比煤电还低。
低价极大地压缩了利润空间,技术迭代和降成本的速度又赶不上降价的速度。
2019年由于低价拿下了大量订单,金风科技的利润出现大幅下滑,风电机组业务的毛利率缩水至12.3%。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机价格开始持续下降。
眼看着形势不利,2021年金风科技将毛利率目标上调到18%,宣称不再参与价格肉搏。
退出价格战使金风科技的市场份额受到威胁。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布的数据,2023年,金风科技风电新增吊装容量虽然维持行业第一,但其市场份额已经从2022年的23%降至20%,而远景能源则从17%提升至19%,前两名市场份额占比差距已逐步缩小。
不同于光伏厂商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统一入冬,风电整机厂商的苦日子从5年前就已经有所趋势。
以金风科技为例,其营业收入在2021年同比下降9.53%,2022年下降8.77%。
公司的净利润在经历了2020年、2021年的高增长之后,在2022年也出现下降,为-35.55%。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