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行业深度剖析与未来展望近几年,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前景很好,但也在细分领域,有些产业已经走入了激烈竞争的红海市场,有些还在一拥而上的风口之上,有些不能不热则继续平稳发展。
今儿,咱们就深度剖析一下国内四大新能源行业发展!一、光伏投资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快速下降,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然而,在国内市场,优质光伏与风能投资项目逐渐稀缺,市场分割基本完成,行业进入了一个高度竞争、逐步成熟的阶段。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9 年光伏装机补贴结束后,其实投资产业的头部市场基本就已经趋于集中化了,中小型企业靠补贴赚点外快的日子基本结束了,但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反映出市场趋于饱和的趋势。
同时,光伏龙头企业如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等的财报显示,尽管营收持续增长,但毛利率有所压缩,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收窄的现状。
行业的愈发内卷,加上光伏投资领域本身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不适合非国有企业作为开拓领域,继续发展了;反而轻资产的新能源综合管理业务,非常适合民营企业发展。
所以对于个人就业来说,如果做光伏投资的相关领域,要不然去有实力的国有企业,要不然去上市民营企业,其他基本对人生没有什么帮助了。
二、光伏前端产业链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制造加工到下游的电站建设,各环节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竞争压力。
组件性能提升进入瓶颈期,价格大战愈演愈烈,技术替代成为行业共识。
以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面接触)电池为例,其转换效率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进一步提升难度加大。
而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HJT(异质结)等新型电池技术虽具潜力,但商业化进程尚需时日。
优势在于光伏产业链完善,技术创新活跃;劣势在于技术瓶颈制约发展,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所以,对于个人就业来说,除非是技术人才和研发人才,加入前端产业链企业的意义非常一般;但是如果是能取得技术突破的人才,市场一片广阔,答主认识若干青千,都在厂商做研发。
三、储能市场储能市场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
电化学储能尤为抢眼,但政策性支持尚不明朗,市场鱼龙混杂。
据某研究机构预测,2023 年是储能市场的元年,从电芯厂、主机厂到电气设备厂甚至不相关的地产商都在搞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至于储能类的压缩空气、重力、飞轮、液体金属等内容,因为对环境要求太高和技术不成熟等。
然而,国内储能项目中标价格屡创新低,也能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同时,政策层面虽多次提及储能的重要性,但具体支持措施和补贴政策尚待明确。
储能市场需求旺盛,技术进步迅速;但是政策不确定性大,市场竞争无序,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总结,这个行业三年内肯定会洗牌,现在的很多投资肯定血本无归,但是谁会被洗掉,非常不清晰,就像十年前谁知道留下了这几家光伏企业一样。
四、氢能市场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其高效、清洁的特点备受关注。
然而,目前氢能的实际应用场景仍较为有限,产业发展受到政策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氢能是个非常有趣的领域,但是现在中国的产业链非常不成熟,因此主要是作为试点项目在推动。
在西北的集中式发电区域,有绿氢产业链,即将光伏的电能发电,然后制氢储氢,将氢气作为原材料卖给各类工厂,或在以后再进行发电,其实相当于储能的一种变种。
尽管氢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积极布局氢能领域。
同时,国家层面也在逐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总结新能源产业是未来中国20年多的发展方向,前景非常美好。
甚至是后房地产时代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的重要资源与产业抓手,是改善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与地方国企财务报表的重要手段,其产业链从矿产开采到废弃物回收,从咨询分析到体系创立、输出标准,会创造众多目前不存在的众多岗位。
甚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于能源结构、国家竞争战略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肯定是未来20甚至 30 年的朝阳行业;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只是中国新能源的一个开端。
但是对个人,如何去融入这个行业,确实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跟着小驴走,弯路避免走”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