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零污染、零排放、低能耗、可持续利用…山西双良:铺展地热规模化利用新画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2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67
核心提示:零污染、零排放、低能耗、可持续利用……【能源革命观察】山西双良:铺展地热规模化利用新画卷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唐槐园区建成区热能转换首站,工作人员正在检修设备,确保供热安全稳定有序。唐槐园区建成区热能转换首站供热调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根据当天气温合理调控供热温度。山西双良建设运营的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科技创新城1号绿色能源岛。  1月24日,记者走进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唐槐园区建成区热能转换首站,厂房内,大小不一的银色管道交错分布,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供热所需的热能。“自2015年11月建成投运以来,我们负责

   

零污染、零排放、低能耗、可持续利用……【能源革命观察】山西双良:铺展地热规模化利用新画卷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唐槐园区建成区热能转换首站,工作人员正在检修设备,确保供热安全稳定有序。
唐槐园区建成区热能转换首站供热调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根据当天气温合理调控供热温度。
山西双良建设运营的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科技创新城1号绿色能源岛。
  1月24日,记者走进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唐槐园区建成区热能转换首站,厂房内,大小不一的银色管道交错分布,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供热所需的热能。
“自2015年11月建成投运以来,我们负责的65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年节约标煤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5万吨。
”中石化新星双良地热能热电有限公司热能转换站运行班长郭静介绍。
  这是山西双良再生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双良”)参与建设的地热能供热项目之一。
不远处,由山西双良自主设计、投资建设的科技创新城1号绿色能源岛上,一对采灌综合井正在不断提取转换地层裂隙中的地热能,为地面建筑物输送绿色清洁热源。
据了解,去冬供暖以来,能源岛在面对极端低温天气挑战时都表现稳定。
  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能源生产绿色转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零污染零排放开发环保双重奏  零污染、零排放、低能耗、可持续利用……地热能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在能源革命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长久以来,我省一直以煤炭资源的丰富而闻名。
随着近年来我省从传统能源大省向新型综合能源大省坚定转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山西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发展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山西双良信心十足。
目前,山西双良在山西综改区、太原、朔州、大同、运城、临汾、吕梁等多地布局建设了“地热+”绿色供热项目,地热能供热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将为山西省的大气污染治理、清洁低碳转型作出突出贡献。
  “我们十分看好地热能的发展前景。
特别是对山西来说,发展地热能具有先天优势,不仅分布面积广,且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条件也比较好。
”谈及地热能的发展,山西双良总裁李宝山信心满满。
  2019年,山西双良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建成地热能+多能互补的联合能源供热项目——科技创新城1号绿色能源岛。
  能源岛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位于太原市西温庄地热田,地热资源十分可观。
同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山西双良当时在浅、中、深层地热能清洁供热方面已有相对成熟的开发技术,在地热能供热方面很有信心。
  优势与优势相遇,一幅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的画卷就此展开。
  科技创新城1号绿色能源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地热能+多能互补的联合能源供热项目。
据了解,能源岛运行以来,每年可节约原煤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02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0.03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0.02万吨,减少灰渣排放0.13万吨,节能降碳效果显著。
  独特、先进、引领,科技创新城1号绿色能源岛的成功,让地热能开发应用的“双良模式”广获赞誉。
“打造绿色供热样板,山西双良一直在努力成为山西能源革命的一道美丽风景。
”李宝山说。
重技术重创新地热应用正当时  因地制宜是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
经过长期实践,山西双良已逐步掌握五种先进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浅层水源取热技术、浅层土壤源取热技术、中深层地热水闭式循环取热技术、中深层地岩热循环取热技术和中深层重力热管相变取热技术,根据不同区域具体的资源禀赋,地热能的开发应用的模式选择也不尽相同。
  据了解,科技创新城1号绿色能源岛上70%采用地热能,剩余30%采用空气源热泵、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项目涉及浅层地热能、中深层地热能、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空气源热泵、风力发电、储能等多种新能源技术,供热面积106万平方米,制冷面积106万平方米。
  2022年2月,山西双良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合作的中深层地热能超长重力热管取热技术试验取得成取得成功。
该项技术的亮点之一是“任何地方均可取热”,且导热效果好,取热量大,可利可利用程度高,被誉为“地下超级锅炉”。
目前,该技术已正式应用于山西综改示范区科创城1号绿色能源岛,为该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清洁热源。
  为加快推动地热能的开发应用,山西双良逐渐形成了集地热能勘探、设计、钻井、应用、运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从技术路线、投资、装备、工程建设到项目运营,我们能够负责全套流程。
”公司的运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经营模式为公司开拓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高效地解决了很多地热项目建设时可能会遇到的复杂性问题,例如项目选用什么技术、技术的可行性、资金如何解决、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如何运营等问题。
山西双良在山西省的品牌影响力也因此增色不少。
  与此同时,山西双良集中精力推动的5G大数据智慧供热平台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
  “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我们的智能调度系统会相应调整热力站的供热状态,避免过量供热,降低供热不均,最大程度实现供热的最优化生产。
”唐槐园区热能转换首站总调度长庞有亮开心地说。
  目前,该平台已通过全面监控系统实现源、网、站、户一体化管控。
在此基础上,平台的运行分析系统从监控系统中获取的原始运行数据,可用来生成各种分析报表和图表,为供热系统能耗管理、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
“通过及时总结供热规律,我们在制定供热运行调度方案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庞有亮说。
可复制可推广产业画卷更绚烂  山西双良是山西省最早实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企业之一,也是山西探索推广地热能开发应用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如果按照能源岛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计算,相当于替代20吨的燃煤锅炉40到50座,每年节约标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7.1万吨、二氧化硫1.02万吨、氮氧化物0.49万吨、烟尘0.45万吨,环境效益与植树造林1000公顷相当。
  可喜的是,这样的“划算账”广泛分布在我省的各个地方。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已初步形成“综改模式”“运城模式”“忻州模式”等本土开发模式,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综改示范区,“地热+”综合能源供热示范已累计建成10余座“以地热能为主、多能互补”绿色能源岛,供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在运城,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实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已建成在用浅层地热供热(制冷)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在大同天镇县,已建成高温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电站,装机容量580千瓦。
在忻州、朔州等地已初步形成温泉康养旅游、工业利用等多元化利用方式。
  当前,我省已组建了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
依托省内优势科研院校、地热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浅层与中深层地热取热、地热能梯级利用、地热尾水回灌、地源热泵分户智慧供能、太阳能跨季节浅层土壤蓄热、高效螺旋套管换热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部分省属能源企业也正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布局;一些传统油气、供热等企业在前瞻技术应用、开发模式创新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效。
  “一核引领、两极延伸、多点支撑”的地热能产业布局正在形成。
  目前,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的热潮正在兴起。
机场、车站、医院、学校、体育场馆、展览馆、园区、政府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展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试点接连落地,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模式不断拓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信未来,山西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将会呈现更绚烂的色彩!山西日报 记者李学林文/图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