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简称火电厂),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能量,进行发电的工厂。
其基本生产过程:燃料在锅炉中燃烧加热水使成蒸汽(化学能转变成热能)—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旋转(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然后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火电厂主要由汽水系统、燃烧系统、发电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一 汽水系统火电厂的汽水系统由锅炉、汽轮机、凝汽器、除氧器、加热器、凝结水泵和给水泵等设备及管道构成,包括凝给水系统、再热系统、回热系统、冷却水(循环水)系统和补水系统。
1.凝给水系统由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沿主蒸汽管道进入汽轮机,高速流动的蒸汽冲动汽轮机叶片转动,带动发电机旋转产生电能。
在汽轮机内作功后的蒸汽,其温度和压力大大降低,最后排入凝汽器并被冷却水冷却凝结成水(称为凝结水),汇集在凝汽器的热水井中。
凝结水由凝结水泵打至低压加热器中加热,再经除氧器除氧并继续加热。
由除氧器出来的水(叫锅炉给水),经给水泵升压和高压加热器加热,最后送入锅炉汽包。
2.补水系统在汽水循环过程中总难免有汽、水泄漏等损失,为维持汽水循环的正常进行,必须不断地向系统补充经过化学处理的软化水,这些补给水一般补入除氧器或凝汽器中,即是补水系统。
3.冷却水(循环水)系统为了将汽轮机中作功后排入凝汽器中的乏汽冷凝成水,需由循环水泵从凉水塔抽取大量的冷却水送入凝汽器,冷却水吸收乏汽的热量后再回到凉水塔冷却,冷却水是循环使用的。
这就是冷却水或循环水系统。
二 燃烧系统燃烧系统是由输煤、磨煤、粗细分离、排粉、给粉、锅炉、除尘、脱硫等组成。
1.运煤电厂的用煤量是很大,主要靠铁路运输,约占铁路全部运输量的40%。
为保证电厂安全生产,一般要求电厂贮备十天以上的用煤量。
2.磨煤由皮带输送机从煤场,通过电磁铁、碎煤机初步筛选,然后送到煤仓间的煤斗内,再经过给煤机进入磨煤机进行磨粉,磨好的煤粉通过空气预热器来的热风,将煤粉打进分离器,分离器将合格的煤粉(不合格的煤粉送回磨煤机),经过排粉机送至煤粉仓。
3.燃烧煤粉由可调节的给粉机按锅炉需要送入一次风管,同时由旋风分离器送来的气体(含有约10%左右未能分离出的细煤粉),由排粉风机提高压头后作为一次风将进入一次风管的煤粉经喷燃器喷入炉膛内燃烧。
4.风烟系统送风机将冷风送到空气预热器加热,加热后的气体一部分经磨煤机、排粉风机进人炉膛,另一部分经喷燃器外侧套筒直接进入炉膛。
炉膛内燃烧形成的高温烟气,沿烟道经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逐渐降温,再经除尘器除去90%~99%(电除尘器可除去99%)的灰尘,经引风机送入烟囱,排向天空。
5.灰渣系统炉膛内煤粉燃烧后生成的小灰粒,被除尘器收集成细灰排入冲灰沟,燃烧中因结焦形成的大块炉渣,下落到锅炉底部的渣斗内,经过碎渣机破碎后也排入冲灰沟,再经灰渣水泵将细灰和碎炉渣经冲灰管道排往灰场(或用汽车将炉渣运走)。
三 电气系统电气系统是由励磁装置、发电机、变压器、升压站、配电装置、厂用电系统等组成。
发电机的机端电压和电流随着容量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般额定电压在10-20kV之间,额定电流可达2OkA。
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其中一小部分(约占发电机容量的4%-8%),由厂用变压器降低电压(一般为6.3kV和400V两个电压等级)后,供给水泵、送风机、磨煤机等各种辅机和电厂照明等设备用电,称为厂用电(或自用电)。
其余大部分电能,由主变压器升压后,经高压配电装置、输电线路送入电网。
四 控制系统目前主流的是全厂集散控制系统(DCS),数字式电液调节系统(DEH),电气监控管理系统(ESC),电力网络系统(NCS),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PLC), 全厂监视系统(SIS),管理信息系统(MIS)等。
1.ERP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全称为企业资源计划,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基础信息层可通过DCS/PLC、SIS等系统将火电厂的关键基础数据、动态数据、中间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后送入到ERP支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建模、预测。
促进生产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
并在此基础上驱动火电厂作业管理层(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
实现了电厂信息高度共享、管理流程高度集成。
可以为电厂制定生产战略提供主要参考,使电厂的生产、管理、运营系统化,集成化。
以达到快速响应市场,减少市场风险,避免盲目生产的目的。
2.MIS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SIS、DCS等控制系统的连接,获取现场实时过程数据,企业负责人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机组主辅设备的运行性能和状态。
通过历史数据,建立优化模型与故障诊断模型,对设备进行运行指导、调优与故障诊断。
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为生产管理人员调度资源、协调全厂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运营数据的分析与查询,实现对电厂运营的决策支持。
3.SISSIS(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电厂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实现对全厂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和负荷经济分配。
在整个电厂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辅机设备优势,使整个电厂生产系统在最佳工况下运行。
同时作为DCS与MIS之间数据桥梁,该系统提供全厂完整的生产过程记录、实时数据信息,辅助企业管理人员掌握实时生产信息,提供决策依据。
4.DCS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
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测、操作、管理,分散控制。
通用性强、系统组态灵活、控制功能完善、数据处理方便,显示操作集中。
能提高电厂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保证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