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近现代航空发展史的百余年时间里,无数的科学家一直在探索飞行的奥秘,并且提出了千奇百怪的飞行理论,由此也催生了无数种外形奇怪的飞行器,例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道尼尔Aerodyne E1,它就是一款既没有固定翼,也没有旋翼结构的特殊飞行器。
道尼尔E1的起源应该追溯到航空设计大师Lippisch,这是一位相对不那么出名但绝对影响了整个航空界的人,他曾参与过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二战Me-163等机型。
Lippisch本人年轻时就曾在齐柏林飞艇公司任职,后来也参与到一战后德国秘密的航空复兴事业中去,与其他设计师不同,Lippisch特别钟爱一些“非主流”设计,例如无尾翼飞机、三角翼飞机等等。
二战后,Lippisch作为“回形针行动”的对象之一,被接往美国继续从事航空科技的研发,并对康维尔等著名公司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Lippisch在“非主流”设计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大约在50年代提出了一种更加激进的无翼Aerodyne飞机,它本质上是一种垂直起降飞机。
Lippisch提出了多种设想,包括截击机、轰炸机和战斗机等机型,为了验证他的理念,他设计建造了一架无人操作的实验机,被称为Lippisch Aerodyne。
Lippisch Aerodyne是一架无人驾驶的实验机,它的前半段有点像“飞行酒桶”,后部有尾翼用来调整飞行姿态,在飞机的涵道内有发动机驱动的螺旋桨,产生的风力并不是直接推动飞机滑行,而是在后部的出口安装有偏转翼改变气流方向,给飞机提供垂直起降和前进飞行所需的动力,它的酒桶形机体应该也能提供一定升力。
Lippisch的理念在当时影响了欧美许多设计公司,尤其是那时候人们追求短距起降技术,不过Lippisch当时已经年岁偏高,身体状况不佳,已经很难继续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了。
道尼尔飞机公司显然也被Lippisch的理念打动,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建造了道尼尔 Aerodyne E1,相比之下它有一个缩小的涵道式结构,一台370马力的1MTU 6022 A-3发动机提供动力。
从外形上来看,发动机产生的主要推动气流依然在涵道后部经过偏转翼,似乎另有一小部分通过尾梁式的结构传递到后部,涵道喷口的力量似乎主要用于飞机的起降和前进飞行,而尾梁末端的气流则可以通过偏转翼改变方向,让飞机完成水平角度的调整(此处存疑)。
道尼尔E1在1968年研制,1972年9月18日首飞,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并且有计划将其打造成侦察机等机型,不过该项目在同年11月被放弃,相比于常规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等,这种设计不仅更加复杂,而且安全性也更差,一旦发动机出现故障就是坠落,不像固定翼飞机等还可以勉强滑行自救。
道尼尔E1重435千克,机长5.5米,宽1.9米,风扇直径1.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