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作为和新能源车联系最紧密的行业,充电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正在经历重塑。
近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前往新疆考察,积极推进2025年6月实现全国所有县城充电与换电全覆盖的计划;与此同时,理想汽车也在加快布局超级充电站。
截至9月23日,理想超级充电站的累计上线数量已经超过了800座,目标是在2024年底前扩展到2000座。
从行业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1060万台,同比增长53%。
尽管这些数字看起来令人乐观,但车主的实际体验仍旧不尽如人意。
充电慢、故障频发等问题依然困扰着部分车主,也让潜在消费者心存担忧。
此外,充电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
数据显示,目前现存与充电桩相关企业数量近59.4万余家。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运营商们纷纷采取降价策略。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充电桩运营商如何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充电行业转型: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运营在中国充电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次关键性的讨论。
第一次是围绕「路等车」还是「车等路」展开。
中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是2006年由比亚迪公司在其深圳总部建设的。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由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少,建设充电桩似乎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何时开始大规模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新能源汽车数量上升,才值得大规模铺设充电桩;而另一派则坚持,只有超前建设充电网络,才能真正推动电动车市场的发展。
从实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超前。
政府组织国家电网等国有企业加大投资,带动充电桩建设。
试点城市不仅积极出台政策予以支持,甚至直接投入资金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以及提供对充电桩维护和运营的补贴,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次的大规模讨论则是在2020年左右,由于新能源汽车飞速增长,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迭代速度没有及时跟上,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推广电动汽车的瓶颈。
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新能源的渗透率只有5.4%,2021年年底就上升到14.8%,如今更是达到了50%左右,销量也从100万辆跃升至超过1000万辆。
特斯拉超充桩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