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顾及某些企业的声誉,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以下部分企业用化名。
五大发电集团源于2002年的厂网分离改革。
在此之前,电力行业的一条龙服务都由国家电力公司一家单位包圆。
很明显这非常不符合市场经济。
于是国家电力公司进行了拆分,其中发电业务被拆为五大发电集团。
照当时的实力排名分别是: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小明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明显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按省份划分地盘,而是可以充分竞争。
五大发电集团的产业可以渗透到每个省份,能不能拿到项目,全凭自己的本事。
以下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中五大发电集团的财务摘要,以下单位都为亿元。
2003年时,五大发电集团营收和利润对比。
2003年时,五大发电集团总资产和净资产对比。
一晃眼20年过去了, 五兄弟经营得如何了呢?2023年时,五大发电集团营收和利润对比。
2023年时,五大发电集团总资产和净资产对比。
20年来,五大发电集团都翻了几倍,但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2003-2023年五大发电集团营收走势图2003-2023年五大发电集团净利润走势图2003-2023年五大发电集团总资产走势图对比一下五大发电集团的2008年与2023年期末现金余额。
20年来排名的变化,固然和其中发生了2次重大国有资产重组有关,导致其中两家排名上升。
当初净资产规模最少的国电集团傍上了财大气粗的神华集团,组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立刻飙升为五大发电集团绝对的老大。
而营收规模最小的中电投收了新小弟国核技术公司,摇身变成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一路凯歌,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都超过了原来的电力一哥华能集团。
但我想排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和各家所制定的发展战略高度相关。
本来五大电力都是以燃煤发电为主业,在本世纪初的煤电大发展中,享受到了时代红利,都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大家都知道,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吃煤电红利不可持续,一定要开拓新业务。
五大发电集团选择了不同的突围方向。
华能集团,相对保守,坚持煤电主业,向上游拿到煤矿资源,多种发电方式稳步拓展,四平八稳。
华能集团煤炭企业年产量高达1亿吨,在煤炭行业排名第8位。
华电集团,主攻目标是水电和燃气发电,成为五大发电集团中,水电装机和气电装机最多的。
旗下的华电煤业年产煤量6000万吨,在煤炭行业排名第14位。
国电集团,把目光锁定新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其旗下的龙源电力,是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公司,年年盈利,归母净利润近三年都在50亿元以上。
傍上煤老大神华后,更是实现煤炭自由。
中电投集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光伏装机量世界第一,而且是五大电力集团中唯一有核电牌照的企业,核电产业是它的亮点。
旗下的内蒙古能源公司煤炭产能达到8100万吨。
在煤炭行业排名第九。
以上四大发电集团的逻辑基本一致,传统煤电主业向上游拓展,手里有煤,心里不慌。
同时拓展清洁能源业务,对冲风险。
小明集团,思路比较清奇,从一个严重依赖煤炭的赛道,跨到另一个严重依赖煤炭的赛道。
在2008年投资1000亿,重仓押注煤化工。
煤炭的下游主要有两大应用场景,一个是获取能源,比如发电和炼钢。
还有一个是获取资源,通过煤化工提炼甲醇、乙烯等化学品。
小明集团的逻辑是,万一以后煤电不行了,煤化工这条路总是走的通的吧。
就像面包店发现面包不畅销了,那我改做面条总可以吧。
但是面粉的定价权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小明集团自有6处煤矿,总年产量仅1700万吨,小明集团煤电的年发电量在4000亿度左右,按发一度电需要300克煤考虑,小明集团需要1.2亿吨煤供应,自给率仅为13.7%。
五大发电集团煤炭自给率:这就决定了小明集团的饭碗被牢牢地捧在了上游煤企的手里。
所以每次遇到煤价上涨,小明集团旗下的以煤电为主的上市公司注定血亏。
2021和2022年两年共亏掉120亿元。
同时旗下的化工板块几乎年年亏损,仅2015年亏损115.6亿元,负债率高达95%。
上游煤炭资源受制于人,煤化工连年亏损,小明集团会处于这样的排名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承诺在2025年实现新增风光装机38GW,目前时间过了大半,进展如何呢?(以下单位:GW)严重滞后啊,即使现在光伏组件成本跌到白菜价,其中原因,行业人士心里都清楚。
五大发电集团中,人均薪酬对比。
注:人均年薪酬含社保,税后年薪按人均年薪酬打6折估算。
因此对企业来说,关键时刻的选择很重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不像电子游戏,输了还可以清零重来。
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需要好几十年来消化。
关于小明集团的负面报道我也不是独家,百度、知乎、澎湃一搜一大把,与其要求删帖,不如好好反思如何提升竞争力。
毕竟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