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杨佳轩 北京报道编者按: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危机的持续加剧,使用绿色能源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持续蓬勃发展,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作为出海代表,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当前,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临绿色壁垒等多重出海挑战。
2023年欧盟出台的《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 对投放欧盟市场的电池的有害物质、碳足迹、再生原材料、电化学性能和耐用性、可拆卸性和可替换性、电池废弃物管理、标签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
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构建低碳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企业将ESG理念融入其发展战略之中,紧抓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
在证监会的指导下,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正式实施,450多家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以下简称“ESG强制披露名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按“近两年我国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排名前十、动力电池系统对营收贡献较大”这两项标准筛选出10家动力电池企业,其中,A股共有8家计入统计,分别为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天赐材料、德方纳米、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前6家企业进入了ESG强制披露名单;H股有2家计入统计,为中创新航和瑞浦兰钧。
具体来看,这10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完成了2023年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国轩高科和孚能科技在披露了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范围1、2排放量的同时,额外披露了范围3排放量;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和瑞浦兰钧完成了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范围1、2排放量的披露;仅天赐材料未在报告中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欣旺达、亿纬锂能、德方纳米和中创新航这4家公司在报告中明确提及了欧盟新电池法可能造成的影响。
此外,这10家动力电池企业无一例外地开展了碳足迹、碳排放核查相关的工作,并在报告中进行了相应披露,且其中不少企业已连续多年披露了社会责任相关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宁德时代还发布了《2022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
从10家企业的重要性议题来看,在ESG中的E(环境保护)维度,能源与废弃物管理、产品碳足迹管理、资源循环使用等指标的重要性较高,绿色产品、水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亦有多家企业进行了披露。
在ESG中的S、G(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两个维度上,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员工安全等指标的重要性较高,专利保护、行业合作与科技创新也是多家企业披露的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比亚迪近两年ESG报告发现,近两年,比亚迪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
2023年比亚迪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2341455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8061970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约53.08%。
环境维度:2023年碳排放总量激增53.08%2023年比亚迪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两年,比亚迪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
2023年该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2341455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8061970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约53.08%。
其中,范围1排放总量为931916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550932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约69.15%,范围2排放总量为11409539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7511038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约51.9%。
比亚迪在报告中表示,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主要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