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君是在圆通山的樱花骤然开放的第二天认识滇式风筝传人朱家祥老师的,也就在那天才终于搞清楚,我们大云南的风筝究竟长啥样。
(朱老师正在给风筝上色,这个蜜蜂风筝,光上色就已经花了好几天的时间) 据百度百科,风筝源于两千多年前,创始人是著名的墨子,也即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墨花了三年的时间,用木头做成木鸟,就想让它飞上天。
芈君自行脑补了一下,那时候科技尚不发达,木头太重了,所以估计老墨的“木鸟升天计划”并不顺利。
老墨有一个学生就是著名的鲁班,这可是中国古代手最巧的人。
老鲁深刻琢磨了老师的理想,然后改良了一下,so,这“木鸟”竟然上天了,而且据说飞了三天三夜都没落下来。
老鲁怎么做的呢?他就是把这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成“喜鹊”的样子,时称“木鹊”,这便是风筝的起源。
芈君忍不住又要脑补:光有骨架没有动力,咋能上天,还能飞三天不落,比无人机还厉害!嗯,骨架上肯定要蒙东西才符合逻辑。
哈哈哈哈!芈君,你还能不能愉快地有个正常的画风? 东汉年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坊间以纸糊风筝,是为“纸鸢”,后来也有人用牛皮糊过风筝……啊呀,扯远了。
还是说说我们大云南的滇式风筝吧。
昆明有句老话,叫做“正月正 放风筝”。
(请一定用方言念)足见放风筝在昆明是有传统的,只是芈君见识浅薄,向来以为这高大上的风筝只跟山东潍坊有关。
(被戳中的悄悄举个手!)(朱老师制作的滇式风筝) 风筝有南北两派,滇式风筝的发展与元明清不断地移民入滇有密切联系,一开始传入云南的中原北方风筝大多属宫廷派,适宜在风和日丽的气象条件下正常升空。
(北方宫廷风筝) 但我们大云南的春风,那可是要把美人的发丝吹成鸡窝的,宫廷派一旦遇上强风便无法留空,所以我们的老古人就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发明了“元宝型”翅翼与三角形身段结合的“滇式风筝”,它可根据风力大小调整形态和角度,不论升空、御风,样样都是妥妥滴。
别说是强风,就算是遇上乱风它也能飞得稳稳滴。
(朱老师纯手工制作的滇式风筝) 今年72岁的朱老师是南派滇式风筝的传人,师承父亲,61年考入艺术学院,学的是国画专业。
(照片背景中的燕子,朱老师说那叫商业风筝,飞得绝对没有滇式风筝好) 他告诉芈君,滇式风筝的基本形状有歪桃、寿星、元宝、蜜蜂四种,老古人用作骨架的竹子篾片如今已被他改良为碳素钢,原来糊的棉纸也被专门的风筝布代替。
(朱老师制作的图腾风筝) 作为非遗传承人,朱老师要让滇式风筝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就得适应时代,用碳素钢是因为它比竹篾重量更轻、更均匀,飞得更稳定。
“竹子篾片呢优点就是传统,缺点是会着虫蛀、易折、霉变。
这个用碳素钢做骨架,我申请了发明专利,它规格标准、环保、不宜折损,便于长期收藏。
”(朱老师制作的人物风筝) “以前用棉纸糊,随便一哈,破啦,岂不可惜,”朱老师说,“换成风筝布,更牢固。
”是哦,芈君深知做手工的不易,画那么多天,欢天喜地放上天,整破了么真的太心疼啦! 爱琢磨的朱老师还发明了一个“神器”——专门扎骨架的模具。
做风筝,有四道工序:扎,糊,绘,放,最难的当属扎。
你想要是扎得歪歪扭扭,一头轻一头重,难看不说,根本飞不起来嘛。
(朱老师发明的扎骨架模具) 为了让骨架均匀,就算是熟手也得花很长时间,但如果使用了这个模具,一切就变得简单啦,扎出来的骨架就是标准件。
(朱老师使用模具扎骨架) 不怕诸位笑话,芈君从来没有放过风筝,因为从小就觉得这风筝和云南无关,就连看个小人书,放风筝的也是北方的娃。
估计和芈君一样想法的人不少,朱老师在圆通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被昆明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风筝各能飞? 芈君发现,只要有人问这种问题,朱老师都会有点“气”,“咋个不能飞?我扎呢风筝,不但能飞,而且绝对飞呢特别稳!”哈哈哈哈,作为昆明风筝运动协会主席,朱老师参加过n多比赛,哈哈拿冠军。
朱老师参加了政府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三年来,教了三百多个孩子学习扎风筝,他在拓东一小旁边的万寿巷有个“滇式风筝传习所”,在白鱼口省疗养院还有个“昆明盘龙民间文化传习园”,做过几届风筝夏令营。
福利来了! 如果你对朱老师和他的风筝团队扎的滇式风筝感兴趣,想去涨点姿势,那就去白塔路七彩ME TOWN吧,据说从明天开始,那里将会挂满滇式风筝,不管大的小的,绝对都不是摆设,个个能飞,而且飞得还好。
这可不是芈君说的,是朱老师说的哦。
(作者:芈之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