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在新能源领域,欧洲是真的急了。
以致于欧洲太阳能行业直接发出了“破产警告”:大量低价的中国进口产品已将一些欧洲制造商推向破产边缘,不利于欧盟推动本土的绿色技术产业。
这不是危言耸听,欧洲凭借能源革命实现了工业化的腾飞,并由此保持上百年的发展优势。
中国后来居上,眼看在新能源领域要弯道超车,甚至要改变全球格局,欧洲不急才奇怪。
一、全球能源转型逻辑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由化石能源主导,占比8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
即使是长期推进绿色能源政策的欧盟,2021年水风光也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8%。
从2010-2021年,中国水风光能源占比从7.5%稳步上涨到15%,美国和日本只有11%。
虽然都有意增加绿色能源占比,但成本高要强撑着靠补贴,做不到太高。
欧盟补贴最狠、最有想法,现在回头看方向是找准了。
虽然光伏风电新能源在全球很火,但还在能源转型的早期。
但水风光能源没有碳排放,必然要成为主力能源,而且从自然中来,无成本可再生,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强。
特别是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新能源逐渐成了“新宠儿”。
但全球变暖说了多少年了,一说减少碳排放就卡住了,还得靠化石能源。
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外迁,能源消耗减少,说碳排放在减少(绝对值还是很高),让发展中国家定减排计划。
欧盟甚至搞起了碳交易、碳关税,想用绿色环保优势占据经济发展先机,拉了岛国卖力表演。
发展中国家就讲历史、讲人均,不能你们大搞碳排放发展起来了,我们想发展就不行。
技术的发展让争论声变小。
光伏成本从2009年的每度电0.359美元降成了0.036美元,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风电成本从每度电0.135美元降到了0.038美元。
相比之下,燃气轮机(CCGT)、煤电、核电成本改进不大。
2022年后光伏风电成本有所上升,是需求爆增,产能上来价格又会降下去。
这里不得不说,光伏风电成本大降,主要是中国企业的贡献。
发改委2022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说法是: 水电具备百万千瓦级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世界领先。
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国际一流,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保持国际同步。
光伏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量产单晶硅、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2.8%和20.8%。
水电产业优势明显,我国已成为全球水电建设的中坚力量。
风电产业链完整,7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
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分别占全球产量的76%、96%、83%和76%。
全产业链集成制造有力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2021年清洁能源制造技术方面,中国公司在光伏产业绝对领先。
电动汽车卡车与动力电池产业是中国优势,就连地热和电解绿氢产业都是如此。
稍有差距的是风电,海上风电欧洲实力还可以,陆上风电北美有点实力了,但欧美也在担心风电变成光伏的格局。
技术进步证明,欧洲大搞绿色经济的想法很正确。
欧洲探索,中国突破,人类社会能源转型、文明形态革命的条件具备了。
从上面讨论可知,全球能源转型的路线已经有了,无非是两个大方向:多发电,提高电力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少直接用碳排放高的化石能源;多用水风光清洁能源发电,少用化石能源发电。
普通人可能没意识到能源转型规模有多大。
全球多国都制定了2030-2050年行动计划,国际社会一起行动的力度空前。
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最大的事是IT业崛起,现在出现了另一个大事,能源转型。
能源和电力是全球经济的基础。
从规划来看,电力要从占最终能源消费的20%,升到70%以上。
化石能源占比,要从80%以上降到20%以下,光伏与风电是关键。
转型涉及的经济价值极为巨大,光是原油2022年市场价值就有2.1万亿美元,超过前10大金属市场价值总和的两倍。
2022年全球发电量约30万亿度,市场价值3万亿美元以上,还在不断增长。
还有一个相关的大动作,要建起智能电网,消纳不稳定的光伏与风电。
中国规划了相当于日本全部发电能力的抽蓄产能,来支持光伏风电并网。
以特高压输电为代表的智能电网技术,中国也是国际领先。
各种替代储能方案都在尝试,如空气储能、熔盐电站。
另外一个大动作是全电化,燃油车改电动车,各产业都来“以电代煤”、“以电代油”。
远期还有绿氢产业的设想,光伏风电分解水生产氢气,作为工业动力与原材料。
近来国际国内唱衰中国经济的声浪,到了多年来的高点,这是目光短浅。
中国站在全球能源转型的绝对制高点,掌握了几乎所有关键技术,产业优势极大,历史机遇极好。
这是工业革命、生态文明级别的超级大利好,一些人从内心拒绝相信。
如果是欧美掌握了新能源技术与产业优势,不知道会吹成什么样? 欧美有两个希望,一个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超过30%,比多晶硅指标好,可能弯道超车。
一个是固态电池,比锂电池技术指标好,但成本太高。
目前,全球业界主要还是担忧中国技术与产业优势太大,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加50%-250%的关税都挡不住。
转型才刚开始,巨大的规模只露出一个尖。
2022年新能源车还只占全球汽车销量的13%,中国以外不到7%。
中国光伏出口开始暴增,但绝对规模还不算大。
2022年光伏产品出口大增80%,但只有51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4%,风电设备出口只有10亿美元。
今年出口行业有“新三样”的说法,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上半年增长61.6%,但只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绝对规模只占整体出口的约3%。
整体还是觉得外贸压力大,外部需求不景气。
如果新能源产业出口增长持续发力,规模再大一些效果就会大得多。
从能源消费规模来说,中国、美国、欧洲三家绝对领先。
上图前十中只有德国是欧洲国家(能源意义上的欧洲不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但欧洲国家合计能源消费量是79.81艾焦(其中欧盟58.18艾焦)。
全球能源消费是604.04艾焦,相当于168万亿度电(1艾焦是10的18次方焦耳,1度电等于360万焦耳),是中国2022年发电量8.85万亿度的约19倍。
中美欧三家都拉开架势要转向新能源,它们的起点如何,执行起来会怎么样? 二、主要经济体能源转型数据从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