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来自宁夏的技术工人王琨和兰志学,克服重重险阻,以高超技艺和认真态度,为哈萨克斯坦三大炼油厂之一的阿特劳炼油厂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这里提到的王琨和兰志学
便是国家电投集团宁夏能源铝业的两名技术工人
▲王琨
▼兰志学
阿特劳炼油厂隶属哈萨克斯坦石油总公司,坐落在阿特劳市乌拉尔河畔东侧亚洲界内,是一家有着二十多年石油焦煅烧生产历史的工厂,在哈萨克斯坦同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何不远万里到中国寻求技术帮助?这就要从2014年说起。
当时,阿特劳炼油厂3×60米回转窑石油焦煅烧改建项目,由中铝国际设计实施,计划在原15吨/小时的煅烧系统基础上将产能提高到23吨/小时。但项目投产后4个多月,投料量一直在8吨/小时,远远低于设计指标。由中方设计的回转窑无法达产达标的消息,在阿特劳市迅速传开,哈方技术人员认为是中方设计和设备出了问题。此时,一筹莫展的中铝国际海外项目部向国家电投宁夏能源铝业求援,并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
6月初
经集团公司批准,宁夏能源铝业委派宁东分公司王琨和兰志学两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哈萨克斯坦,对该项目进行技术咨询服务。
红外线测温仪是测量煅烧带温度的关键仪器,测量的准确性对回转窑煅烧工艺的控制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投产4个多月,哈方技术人员多次调整,都无法检测到准确温度值,从而组织有效生产。哈方人员请求二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为此,王琨和兰志学决定把煅烧带红外线测温仪位置调整作为打响在阿特劳工作的第一枪!
“China,ok!”
那一刻,王琨和兰志学意识到,
他们代表的是不仅是公司,更代表中国!
首战“大捷”,他们乘胜追击,以温度值为标准,对相关设备进行微调后,陆续使投料从8吨/小时增加至20吨/小时,距离达标仅差一小步。那段时日里,两人每天都会面对新问题,经常工作到凌晨,甚至彻夜不眠。每当苦思冥想,找不出问题原因时,他们想着公司和国家,想起临行前领导和同事的殷切希望,便立刻静下心,回到现场,一点一点排查,努力将工作按照确定的改进思路向前推进,最终使生产步入了正轨。
经过40多天的努力,在哈方组织的指标考核验收中,投料量23吨/小时,煅后焦产出率73%,煅后料真密度等各项验收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考核成绩。再苦再累,他们埋在心里;面对困难,他们积极应对。最终,两人用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哈方对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的怀疑。
王琨和兰志学回国时,哈方人员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欢送仪式,送别两位来自 来自国家电投的技术工人。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赢得了哈方的尊重,这份尊重不仅是对中国工人,更是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要将这份自豪感转化为奋进的力量,潜心钻研工艺技术,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兰志学说。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实干中呈现出历史性新面貌,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底气。今后,我们要带着大家实干苦干加油干,为公司和行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王琨说。
今天
点击标题看看全文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加入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