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绿色中国】三峡库区首个“风光农(林)互补”新能源项目:大山“风光”无限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1   来源:风电塔筒   作者:风电齿轮箱   浏览次数:96
核心提示:图为绿树掩映中的光伏组建。 张旭 摄中新网重庆4月10日电 题:三峡库区首个“风光农(林)互补”新能源项目:大山“风光”无限好作者 张旭从巫山县城出发,汽车沿着蜿蜒于大巴山余脉的公路而上,约一小时,在长江及其支流大宁河中间,就是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巫山县联合打造的三峡库区首个“风光农(林)互补”新能源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开工并完成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目前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我们这里风大哦,没想到风也是资源。”巫山县两坪乡华家村村民向宗庙表示,大到“要把人吹飘”的风,和“火飘火辣(音译,当

   

图为绿树掩映中的光伏组建。
张旭 摄中新网重庆4月10日电 题:三峡库区首个“风光农(林)互补”新能源项目:大山“风光”无限好作者 张旭从巫山县城出发,汽车沿着蜿蜒于大巴山余脉的公路而上,约一小时,在长江及其支流大宁河中间,就是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巫山县联合打造的三峡库区首个“风光农(林)互补”新能源项目。
该项目于2018年开工并完成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目前已进入第六个年头。
“我们这里风大哦,没想到风也是资源。
”巫山县两坪乡华家村村民向宗庙表示,大到“要把人吹飘”的风,和“火飘火辣(音译,当地方言,意为火辣辣)”的阳光一起,转化成能量输出大山,带给乡亲们无限“风光”。
六年来,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日子也更有奔头。
风光农(林)如何互补?解决了能源转型、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的哪些痛点?给当地绿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未来还有哪些可改进的空间?对此,中新网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和了解。
图为大山里的光伏发电设备。
张旭 摄 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互补据两坪汇集电站负责人熊菲介绍,两坪汇集电站年均发电量约2.4亿千瓦时,年产值约1.4亿元,年节约标准煤约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万吨。
图为航拍两坪汇集电站。
张旭 摄 “我们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可以实现不同季节、天气情况下的互补,日夜交替的互补。
”熊菲告诉记者,这些年,电站对5000亩光伏发电设备和17台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运营,证明了这一点。
熊菲介绍说,项目涵盖了巫山县两坪乡、三溪乡,经测算,区域内风力发电的高峰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而光伏发电的高峰期则在每年的4月至10月,因此实现了“季节互补”。
天气方面,稳定的天气适合光伏发电,而天气一旦变化,多半就轮到“大风车”(风力发电设备)上场。
此外,风力发电的24小时可持续,也填补了光伏夜间的“发电空档期”。
图为光伏板下备种了农作物。
张旭 摄 “众所周知,如何实现发电的峰谷互补,是电力行业的痛点。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黎表示,风光互补项目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风能和太阳能的天然的互补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削峰填谷的作用。
此外,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和匹配,实现由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靠供电,可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了解,目前,两坪汇集电站光伏装机容量为18.2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为4.25万千瓦。
“下一步,我们还会开展二期项目,进一步扩能。
”熊菲介绍,电站运营状况较好,2022年,光伏发电实现了有史以来最高,风力发电效果持续良好。
图为光伏设备用地的油菜花。
张旭 摄 “农光互补”或是未来趋势光伏发电用地,主要是荒地、坡地和符合政策且适合光伏建设的部分林地,不占用基本农田。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在光伏用地,积极探索种植中药材、牧草等作物,实现与农(林)的互补。
记者在探访时看到,部分光伏用地已套种了小麦、油菜等作物。
村民告诉记者,在劳作时会注意,不会损害光伏板等设备;会在光伏板的空隙处,种植普通作物,在光伏板下种植一些喜阴作物。
熊菲表示,正与当地乡、镇、村一起探索,药材和作物的选择很关键,“要考虑产值、产量等,适合种植的,民众才愿意种”。
林黎表示,“农光互补”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它通过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结合,在板下和板间种植农作物,形成“上面发电,下面种植”的建设模式,实现“一地两用”“一地多用”。
图为光伏板下套种了小麦等作物。
张旭 摄 林黎提醒,在项目建设中,既要考虑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农业因素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整体布局、远期规划,最终实现与光伏和农业优势互补。
“对于村民而言,我们也看重从项目上获得的致富机会。
”巫山县两坪乡向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伍早青介绍说,向鸭村有360亩光伏发电用地,准备套种天麻、党参等喜阴中药材,也在尝试种植其他作物。
资料图为风力发电设备。
两坪汇集电站供图 “项目建设的时候,最多需要一千多工人,好多个村的人都来务工。
”向宗庙介绍说,项目完工后,村民通过土地租金、给光伏用地除草等增加收入。
以除草为例,用锄草机干活,每天可得到一百四五十元的工资。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每台数百吨重的“大风车”,也成为大山里的一道风景。
“涨了知识”的同时,伍早青提到,在重庆石柱、湖北利川等地,风力发电机还催生了一些网红景点(如“刀背梁”等),希望更多的人走进这里,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图为两坪汇集电站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后台操作。
张旭 摄 降本增效,持续做好清洁能源开发“我们将持续做好清洁能源开发。
”巫山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茂华介绍,巫山县全年日照平均小时数约1000小时,排除生态红线等限制性因素,巫山县光伏可开发装机容量近156万千瓦;风能全年可利用小时数在1900小时左右,理论可开发装机容量71万千瓦。
目前,该县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1个,在建光伏发电项目2个。
按照规划,巫山县将在“十四五”后期开发风电、光伏项目6个,并通过推进抽水蓄能等方式,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风光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
熊菲提到,在项目的二期,通过相关技术的改良,无论是风力还是光伏发电设备的电能转换能力都得以提升。
后续,项目还会在储能方面进行更多尝试,进一步提高自身调节能力。
图为巫山县两坪乡。
张旭 摄 “要想新能源项目具有可持续性,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降本增效是关键。
”林黎说,以光伏行业为例,无论是德国、西班牙还是中国,新增装机需求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政府补贴。
随着政策补贴退坡以及“双碳”时代的到来,唯有降低光伏生产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性,才能由政策驱动转为内生增长,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林黎表示,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释放产能等降低上游硅料、硅片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另一方面,需要以科技为突破口,通过新技术提升硅太阳能电池效率。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改善经营管理,减低各类要素价格尤其是发电场运营管理成本。
(完)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