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光伏行业继续快速增长。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09亿千瓦,同比增长55.2%。
国家能源局表示,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分别超过334亿美元和2453亿美元。
据光伏产业网统计,截止发稿时,光伏设备板块上市公司已有43家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其中20家净利润预增,3家预计扭亏,报喜比例接近60%。
从细分领域来看,业绩预增的上市公司中布局光伏辅材领域最多,共有7家。
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加工设备紧随其后,分别有5家。
而在盈利预增的20家上市公司中,阳光电源、协鑫集成、晶科能源、上能电气、中信博、微导纳米、欧晶科技、同享科技预计增幅居前,超过100%。
大厂预计利润下滑尽管多数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也有不少企业临近年关却突遭业绩变脸。
作为硅片环节的双寡头之一,TCL中环首当其冲。
去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1.88亿元。
但其最新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42亿元至48亿元,同比下降29.6%~38.4%。
以此计算,TCL中环去年第四季度预计亏损13.88亿元至19.88亿元。
谈及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TCL中环方面表示,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的释放,终端装机和上游供应走向失衡,产能扩张导致竞争博弈加剧,产业链价格波动下行,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TCL中环的突然“失速”,更像是第四季度光伏产业链整体颓靡的一个缩影。
年初,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在披露的业绩预告时就曾提到,Q4净利润呈现环比下滑风险。
业绩预告“喜忧参半”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阶段性产能过剩状态,硅料价格持续下滑,组件跌至1元/瓦以下,进一步挤压了硅料、电池片、组件等环节企业的利润。
过去两年,众多企业跨界切入光伏产业链,行业产能突飞猛进,而深耕产业链的老牌公司则不断扩产以保持竞争优势。
供给的大量增加,对光伏产品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前不久,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伏行业新一轮“寒冬”已至。
产能过剩、价格下探、低价出清,一些光伏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参与者将减少,企业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去年5月的SNEC光伏展上,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也曾有过类似发言,他表示,“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激烈的竞争中,高成本的落后产能可能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而具有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资金优势的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正如高测股份在调研中提到的,从目前光伏主流大厂的业绩预告看,已身处行业前列的企业或许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上文中提到,光储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业绩去年大涨170-200%。
根据阳光电源公告,2023年全球新能源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公司聚焦主赛道,在市场和研发上纵深发力,持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全覆盖战略,发力数字化赋能,强化精益化运营,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等核心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品牌势能进一步提升,同时受益于上半年外币汇率升值、海运费下降等因素,报告期内净利润大幅增长。
同样令人惊喜的还有天合、晶科、东方日升等组件企业。
1月30日,多家光伏组件头部厂商披露业绩预告,天合光能预计2023年年度净利润约为52.72亿元到约58.28亿元,同比增加43.27%到58.36%;东方日升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去年归母净利13.2亿元—17亿元,同比增长39.73%—79.95%;协鑫集成预计去年实现营收155亿元至170亿元,同比增长85.6%—109%,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亿元至2.2亿元,同比达到152.9%—270.9%。
二季度末有望回暖进入2024年,组件的环节“价格战”还在持续。
在本月公示的中国电建42GW组件集采项目开标中,共有55家企业给出报价,其中P型组件的最低综合报价为0.806元/W,而N型组件的最低报价为0.87元/W。
与硅片环节现状相似,组件板块目前处于阶段性结构型产能过剩时期。
此前,在乐观的市场预期下,组件厂通过扩产抢占份额。
根据机构统计,组件总体供给产能已经超过1000GW,远超终端需求,这也是导致部分组件厂开工率维持在50%—60%的原因。
而关于光伏产业链价格何时见底,以及产能出清何时结束,受到业内关注。
一位组件企业负责人表示,从需求端看,今年二季度末有望恢复到较好水平,届时对组件产品需求增加,产品价格有一定回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