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面对台风,海上风电如何“减损增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1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风电设备   浏览次数:81
核心提示:台风过境,风电机组会直面极端天气考验。9月16日,台风“贝碧嘉”登陆华东沿海,由于应对措施得当,江苏如东H7风电场未出现严重设备损坏,且当天发电量取得917万千瓦时的“好成绩”,约为日常发电量9倍。然而,在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以超强台风之姿登陆之际,巨大的风力,却让登陆点附近多台风电机组被折断。对于海上风电站而言,“风”就意味着资源和收益。但具有极端性的台风天气,则往往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台风“摩羯”与台风“贝碧嘉”不同,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强度或已超过了许多海上风电站的设计防风、

   

台风过境,风电机组会直面极端天气考验。
9月16日,台风“贝碧嘉”登陆华东沿海,由于应对措施得当,江苏如东H7风电场未出现严重设备损坏,且当天发电量取得917万千瓦时的“好成绩”,约为日常发电量9倍。
然而,在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以超强台风之姿登陆之际,巨大的风力,却让登陆点附近多台风电机组被折断。
对于海上风电站而言,“风”就意味着资源和收益。
但具有极端性的台风天气,则往往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台风“摩羯”与台风“贝碧嘉”不同,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强度或已超过了许多海上风电站的设计防风、扛风上限。
据报道,受损风机的招标规格为能适应“风速为50米/秒”的极端环境,这要略低于“摩羯”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另一方面,在“摩羯”台风中受损的一部分风电机组正在进行“以大代小”的增容改造项目,由于尚处施工中,还没有通电,机组的抗台风策略没能完成实施。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频发趋势,台风等气象灾害的极端性屡屡露出“獠牙”。
作为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领域,海上风电设备建设环境必然身处气象条件较为复杂的近海区域,进一步强化其应对极端环境的防灾抗灾能力就成了应有之义。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也曾为海上风电企业“出招”,提出了及时启动偏航系统、采取变桨措施等,即当破坏性台风来袭时,风机要及时让叶片停止转动,调整风叶的朝向和形态,可以有效减少风阻。
这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精细需求。
我们看到,在今年数个台风影响前,各地气象部门已积极聚焦海上风电开展了相关服务,部分地区还实现了在台风中“减损增效”。
对于海上风电企业而言,其自身也需要增强设备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适应性,建设运营中对于极端情况的“考虑”也需要更充分一些。
即便损失无法彻底避免,“保险+气象”的“减震器”也要握好。
2023年,浙江台州一号风电场建设单位就购买了“保险+气象”的增值服务,其服务重点不再只聚焦赔付,而是更注重风险减量服务,涵盖了灾前预警、灾中调度、快赔预赔、科技赋能等各个方面。
这对于海上风电企业而言,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总之,面对具有极端性的台风,海上风电并非“无计可施”,而需要有效而充分的应对预案,以及对天气过程致灾性的及时准确判断。
专业规范的气象灾害风险防控,应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乃至投产后的全过程。
无论是前期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中期针对气象灾害的风险防控设计,还是项目投产后全流程、全周期的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应当说,类似海上风电这样的产业,在减少灾害影响、实现足额发电的各环节都与气象关系密切,由之产生的则是巨大的服务需求。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作者:王若嘉 段昊书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