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市场需求将蓬勃发展。
近年来,各国纷纷出台支持政策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为储能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其中,新型储能技术更加多样化,且具有响应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成为储能行业发展重点。
一、定义及分类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将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储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应用领域,储能行业可以分为电力储能、交通储能、工业储能、住宅和商业储能等。
其中,电力储能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包括储能电站、储能系统等,用于电力需求峰谷调节、电力传输和配电网稳定等。
根据技术类型,储能行业可以分为机械类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等。
其中,电化学储能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发展潜力最大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和钠硫电池等。
二、行业政策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储能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
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起草能源发展和有关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送审稿和规章,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拟定有关改革方案,协调能源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等。
行业自律组织包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以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主要负责推动国家储能产业政策规划、牵头制定产业标准建设、加强国内外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工作。
2、行业相关政策随着储能重要性的日益增长,我国出台多项政策,从支持储能技术的发展、开展储能项目示范、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等多个方面推进储能行业发展。
例如,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统筹各类电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发展思路。
同时,优先发展新能源,积极实施存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提升,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同时,随着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叠加储能技术不断进步,我国政府和企业加大对新型储能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三、发展历程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电力行业面临能源浪费严重、电力市场运行效率偏低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关注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一阶段主要是开展基础研发和技术验证示范。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储能技术得到重大突破,2009年国家电网率先实施了储能电站建设项目,在青海建成了国内首个规模化储能电站。
这标志着中国储能技术跨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此后,国内各地纷纷开始投资建设储能电站,通过开展示范项目,储能技术快速提升,储能行业进入示范应用阶段。
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2016年国家电网发布了《新能源与储能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多领域融合渗透,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建立。
现阶段,随着国家“双碳”政策提出,储能规模获得了快速增长,行业进入产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四、行业壁垒1、研发和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是储能行业的一个重要进入壁垒。
储能技术包括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电力电子、物理、化学等,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同时,储能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衡量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需要企业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户用光伏储能产品,具有集成度高、精密度高和智能化高的特点,对新进入者而言,构成了较强的技术壁垒。
2、认证壁垒储能行业设置了严格的市场准入认证要求,这些认证包括国际IEC认证、欧盟CE认证、美国UL认证、日本JIS认证、德国VDE认证等。
这些认证不仅涉及到产品的安全性能,还涉及到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效等方面。
对于市场新进入者而言,产品开发完成后,还需要取得目标市场的安规认证、并网许可认证和电磁兼容认证等必备的认证才能实现产品销售。
市场准入认证周期长,安全法规指标要求严苛,符合安全法规并取得准入认证的企业已建立了重要的护城河。
3、人才壁垒储能电池开发涉及电力电子技术、功率器件技术、电磁干扰技术、散热技术、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专业知识,需要精通硬件、软件、算法等技能的研发人员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开发。
上述研发团队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沉淀,因此行业具有一定的人才壁垒。
五、产业链1、行业产业链分析储能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和设备制造,主要包括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及储能逆变器等。
中游包括储能电池制造、储能系统集成等。
其中,储能电池制造是储能系统制造的核心环节,包括电池的组装、检测和包装等环节。
下游为储能应用领域,包括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储能应用。
注:本文转自智研产业百科平台,如需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和定制服务,可进入智研咨询官网搜索查看。
智研产业百科是智研咨询推出的产研工具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百科式产业信息查询服务。
智研咨询践行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的企业使命,完善和丰富企业方法论,依托产业百科平台提升信息价值,持续为行业发展及企业投资决策赋能。
储能产业百科作为储能产业一站式系统化研究工具,全面归纳了储能产业知识信息,内容涵盖储能产业的定义、分类、政策、产业链、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并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互链的行业知识图谱,为行研从业者及相关投资者提供深入的洞察力和全面的信息。
智研咨询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
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
并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