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美娇《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4月22日 第 04 版) 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快速增长,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
近年来,储能产业高增长吸引众多玩家布局,与此同时,不少老牌动力电池供应商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储能领域。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均已相继切入储能赛道,谋求“动力+储能”双赛道发展。
■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当前,储能市场已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竞逐的新蓝海。
日前,宁德时代发布了全新储能系统——天恒。
据了解,储能业务已经成为宁德时代的第二增长曲线。
年报显示,去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营收同比增长33.17%至599亿元,占总营收的14.94%,且从营收增速来看,储能电池系统快于动力电池系统。
比亚迪也在加速储能领域的布局。
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市场营总监侯铎近期公开表示,2023年比亚迪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8.4Gwh,累计出货量达40.4Gwh,业务覆盖107个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也已在储能领域展开相关投资布局。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动力电池企业进军储能领域是为了拓展业务新赛道,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现在储能是发展热点。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大规模储能装置将富余的电能进行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储能电池市场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储能有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预期。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光储产业链价格已经大幅下降,光伏配储项目的经济性与需求随之显著提升。
配储要求更多的市场化项目不断涌现,多地风光竞配亦将储能配置情况纳入重要考核标准,配储规模有望随风光配储系数进一步提升。
同时,政策也在密集出台,助推储能盈利模式走向完善,加快市场化进程。
预计2024年国内储能市场装机规模可达65.1—79.9GWh,同比增速达到39.6%—71.5%;中性预计规模可达72.6GWh,同比增长55.8%。
■“左手动力,右手储能” 在受访人士看来,由于动力电池企业有消费电子领域、车辆动力电池领域的产品开发经验,且产品工艺、质量水平也已得到用户验证和市场洗礼,因此具备向储能电池领域进军的基础条件。
“动力电池是在车上移动应用,而储能电池是固定应用,因此动力电池比普通储能电池有更高的性能要求,理论上讲,动力电池的生产线也能生产储能电池。
并且,动力电池企业生产储能电池也可以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
”张翔表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动力和储能电池行业发展规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基本相同。
“其实动力电池退役后可以做储能,但需根据电池衰减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同时,二次利用也对环境保护有益。
” 目前来看,“左手动力,右手储能”已普遍成为电池企业的战略选择。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去年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比亚迪未来将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个方向高度协同发展。
“我们把汽车电池的产能和储能电池的产能高度联合,协同形成更大的业务空间。
” “为适应风电、光伏的快速发展,需要迅速提升储能配比,而电动汽车也是中长期补充电化学储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每个入局储能赛道的企业都会‘动力+储能’两手抓,不会只单独布局其中一个,尤其是大型企业。
”林伯强表示。
■提升产品性价比 不过,虽然前景广阔,但对于进军储能市场的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近年来新型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导致赛道变得较为拥挤,入局者面临洗牌加剧、产能过剩等挑战。
2023年以来,储能行业电芯、集成系统价格不断下行,“腰斩”已然成为行业形容储能系统价格走势的常用词。
在此背景下,更高性价比正成为行业一大竞争趋势。
“储能行业竞争激烈,如果产品没有高性价比,很难找到客户。
企业要通过不断创新,寻求最优的技术方案,把储能电池做得更安全,成本更低。
同时,企业要积极拓展用户、拓展市场,重点关注与碳排放相关联的行业。
比如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行业,每年有碳排放的指标,如果应用绿色能源的话,就可以抵扣碳排放,因此这些领域的企业对储能的需求较大。
”张翔建议。
不过,林伯强也提到,在储能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张下,虽然当前产业链部分环节已出现项目实际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但是由于未来储能市场的需求预期较大,因此依照目前产能来看,仍然存在缺口。
他还提到,未来储能产业的技术路线将呈现多元化。
随着需求的增加,储能电池技术将不断创新并趋于成熟,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内储能电池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
中国能源报联系电话:010-65369450,邮箱:nengyuanwang@126.com,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