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与能源问题紧密相关。
但是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向来是争议极大的一个领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谈到,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但是不久前,由《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常务副主编蒲慕明主持的一次论坛中,来自不同领域的四位学者的讨论表明,中国尚未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而清洁能源发展战略也因为缺少长期目标而受到阻碍。
相关讨论或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将如何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来帮助治理空气污染并达成2030年的目标,需要制定何种政策,以及主要挑战是什么。
文 | Jane Qiu译 | 陈柳● ● ●中国的人口密度非常大,(核能迅速发展)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齐晔在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科技方面,中国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包信和中国真的很需要高层出台一项长期战略计划,做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决定,而不是盲目跟风。
——马隆龙中国对气候变化尚缺乏明确的共识,即便在科学家中也是如此。
——姜克隽2015年6月,中国宣布以2005年为基准,到2030年时把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降低60%-65%。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将在2030年时,把非化石能源在主要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到20%,并在大约同一时间,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者,人们普遍认为,这项声明有助于中国解决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在由《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常务副主编蒲慕明主持的一次论坛中,来自不同领域的四位嘉宾就如何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来帮助治理空气污染并达成2030年的目标,需要制定何种政策,以及主要挑战是什么进行了讨论。
论坛参与者:包信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姜克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马隆龙: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齐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气候和能源政策专家蒲慕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神经学家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