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实施定州市的气象灾害致灾调查与危险性评估,全面获取 1978-2020 年定州市的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雷电九种灾害的致灾因子信息,建立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集、绘制危险性分区图件、编制技术报告,客观认识和评价主要气象灾害的危险性水平,为开展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奠定重要的数据基础。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气象灾害普查项目需求内容包括 9 个灾种资料收集、致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集构建、成果制图,报告编制等内容。
暴雨致灾危险性调查收集 1978-2020 年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观测站雨季(3-11 月)逐时和逐日降水资料。
通过计算,得到以下与描述暴雨特征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时、空分布等气候特征分析。
单站暴雨特征:雨季逐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历年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 单站不同重现期(5 年、10 年、20 年、50 年、100 年)不同日数(1 日、3 日、5 日、10 日)最大降水量,单站不同重现期(5 年、10 年、20 年、50 年、100 年)不同历时(1 小时、3 小时、6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最大降水量。
填写附表 A.1-A.6。
单站暴雨过程:降雨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过程累积降水量、日平均降水量、不同时效(1 小时、3 小时、6 小时、12 小时)的降雨强度最大值,以及降水时伴有的天气现象(极大风速、冰雹最大直径、冰雹持续时间等)。
填写附表 A.7。
暴雨致灾危险性评估构建单站暴雨过程强度指数模型构建年雨涝指数2. 1.2.3 致灾危险性评估致灾危险性评估主要考虑暴雨事件和孕灾环境,由多年平均年雨涝指数和暴雨孕灾环境影响系数两部分组成。
2.1.2.4 致灾危险性分区基于致灾危险性指数,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或气候区、流域等),对暴雨灾害致灾危险性进行空间单元的划分。
并根据结果制成图件,得到致灾危险性分区图。
2.1.3 暴雨致灾调查与危险性评估技术报告冰雹致灾危险性调查收集 1978-2020 年逐日冰雹数据,包括降雹日期、降雹频次、降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最大冰雹直径、降雹持续时间、降雹时风速等,并填写表 B。
冰雹的频次等特征进行时、空分布的气候特征分析。
致灾危险性评估致灾因子确定根据区域内搜集冰雹数据,选用冰雹日数、最大冰雹直径、降雹持续时间等要素或灾损指数作为致灾因子。
构建冰雹强度指数2. 2.2.3 致灾危险性评估致灾危险性评估应综合考虑强度与频次。
2.2.2.4 致灾危险性分区基于致灾危险性指数,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或气候区、流域等),对暴雨灾害致灾危险性进行空间单元的划分。
并根据结果制成图件,得到致灾危险性分区图。
2.2.3 冰雹致灾调查与危险性评估技术报告大风致灾危险性调查历史大风灾害事件调查收集 1978-2020 年国家与区域气象站的逐日与小时风观测资料,包括日最大风速和风向、日极大风速和风向、雷暴是否出现,并填写表 C.1- C.2。
大风的气候特征调查历史大风灾害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月、季节、年际变化特征调查。
致灾危险性评估指标危险性评估指标必须包含大风年平均次数(频次,单位日/年)和极大风速极值(强度,m/s)。
2.3.2.2 构建危险性指数2. 3.2.3 致灾危险性评估致灾危险性评估应综合考虑强度与频次。
2.3.2.4 致灾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风危险性指数,计算区域内大风灾害平均危险性水平值,得出大风相对危险性等级结果,并利用 GIS 制作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评估图。
大风致灾调查与危险性评估技术报告低温致灾危险性调查历史低温灾害事件调查收集逐日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识别冷空气和霜冻过程,并填写表 D.1-D.2。
低温的气候特征调查历史低温灾害事件(包含冷空气与霜冻)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年际变化特征调查。
致灾危险性评估指标危险性评估指标必须包含冷空气与霜冻两个类型。
构建冷空气、霜冻危险性指数与低温灾害危险性指数2. 4.2.3 致灾危险性评估致灾危险性评估应包含冷空气与霜冻两种低温灾害类型综合结果。
2.4.2.4 致灾危险性分区基于低温灾害危险性指数,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或气候区、流域等),对低温灾害危险性进行基于空间单元的划分。
并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作成果图件。
低温致灾调查与危险性评估技术报告高温致灾危险性调查历史高温灾害事件调查收集历年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按照过程标准识别高温过程,并填写表 E。
高温的气候特征调查历史极端高温、过程持续时间等因子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年际变化特征调查。
致灾危险性评估指标危险性评估指标应包含不同级别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等因子。
构建高温危险性指数2. 5.2.3 致灾危险性分区基于高温温危险性指数,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或气候区、流域等),对高温灾害危险性进行基于空间单元的划分。
并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作成果图件。
高温致灾调查与危险性评估技术报告台风致灾危险性调查台风事件调查收集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和区域自动站逐日降水及日最大风速资料、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调查整理区域内受北上台风影响的风、雨情况,包括影响开始和结束时间、台风过程降水量、过程内日最大降水量、过程内日最大风速,并填写表 F。
台风的风雨气候特征调查历史台风时间风雨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年际变化特征调查。
致灾危险性评估指标危险性评估指标应包含风雨等因子。
构建危险性指数2. 6.2.3 致灾危险性分区根据危险性指标值分布特征,将危险性分为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绘制危险性分区图。
台风致灾调查与危险性评估技术报告2.7 雪灾2.7.1 致灾调查开展雪灾致灾危险性全面调查,根据天气现象的降雪记录、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数据,以日降雪量≥5mm 的降雪过程为判识标准,对影响河北省的雪灾事件开展调查, 包括开始和结束时间、累积降雪量、最大日降雪量、最大积雪深度、积雪日数、降雪日数、最低气温、最大风速等要素,填报表 G。
2.7.1.2 气候特征调查雪灾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年际变化特征调查。
致灾危险性评估指标雪灾危险性评估因子,与危险性调查因子不一致。
雪灾致灾危险性评估因子选取累计降雪量、最大积雪深度和暴雪日数三个气象要素。
构建雪灾综合危险性指数2. 7.2.3 致灾危险性分区根据危险性指标值分布特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气候特征、流域等,制成危险性分区图件雪灾调查与评估报告干旱致灾危险性调查干旱过程与年度干旱致灾危险性调查收集与干旱形成密切相关的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包括降水量、气温、日照、风、相对湿度、蒸发量等,以及土壤湿度和土壤参数等农气相关观测资料以及气象干旱指数,并填写表 H.1- H.2。
干旱气候特征调查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年际变化特征调查。
致灾危险性评估指标危险性评估指标应反映干旱强度、发生频率.构建危险性指数2. 8.2.3 致灾危险性分区根据危险性指标值分布特征,绘制危险性分区图。
干旱致灾调查与评估报告雷电致灾危险性调查危险性调查收集雷电定位资料和雷暴日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并填写表 I.1-I.2。
气候特征调查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年际变化特征调查。
致灾危险性评估指标危险性评估指标应雷击点密度、地闪强度、土壤电导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
.构建危险性指数2. 9.2.3 致灾危险性分区根据危险性指标值分布特征,绘制危险性分区图。
雷电致灾调查与评估报告技术要求暴雨致灾危险性调查数据暴雨致灾调查数据成果满足附表A.1- A.7 所列的内容格式,并录入国家、省级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
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件暴雨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为 1:10 万或 1:5 万或更高精度的四级矢量/栅格图。
技术报告成果能具体体现暴雨调查的时空特征与危险性评估结果,涵盖分析内容。
冰雹致灾危险性调查数据冰雹致灾调查数据成果满足附表 B 所列的内容格式,并录入国家、省级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
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件冰雹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为 1:10 万或 1:5 万或更高精度的四级矢量/栅格图。
技术报告成果能具体体现冰雹灾害调查的时空特征与危险性评估结果,涵盖分析内容。
大风致灾危险性调查数据大风致灾调查数据成果满足附表 C.1-C.2c 所列的内容格式,并录入国家、省级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
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件大风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为 1:10 万或 1:5 万或更高精度的四级矢量/栅格图。
技术报告成果能具体体现大风灾害调查的时空特征与危险性评估结果,涵盖分析内容。
低温致灾危险性调查数据低温致灾调查数据成果满足附表 D.1-D.2 所列的内容格式,并录入国家、省级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
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件低温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为 1:10 万或 1:5 万或更高精度的四级矢量/栅格图。
技术报告成果应包含冷空气与霜冻两种类型低温灾害,并能具体体现两种类型低温灾害调查的时空特征与危险性评估结果,涵盖分析内容。
高温、台风、雪灾、干旱和雷电致灾危险性调查数据高温致灾调查数据成果满足附表 E、台风满足表 F、雪灾满足表 G、干旱满足表 H.1- H.2、雷电满足表 I.1-I.2 所列的内容格式,并全部录入国家、省级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
致灾危险性评估图件致灾危险性评估(等级)图为 1:10 万或 1:5 万或更高精度的四级矢量/栅格图。
技术报告成果能具体体现两种类型低温灾害调查的时空特征与危险性评估结果, 涵盖分析内容。
最终提交的各项数据信息指标表格模板表 A:暴雨致灾因子危险性信息表A.1 国家气象站情况填表字段单位记录填表说明站名站号站点经度° ′ ″格式为00°00′00″站点纬度° ′ ″格式为00°00′00″站点海拔高度m精确到0.01 m台站类型分为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和区域自动站,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