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粟灵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质疑:为什么世界500强前十强企业中,美国不乏亚马逊、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而中国却只有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下称“WHY”,即网、化、油)三家缺乏科技感的传统能源企业?在很多人印象中,能源就是煤老板大捆大捆装钱的麻袋,是铁人王进喜搅动泥浆池的身躯,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扛煤气罐的大叔和抄电表的阿姨,还是让中东变成人间地狱的潘多拉之盒。
它可以是财富的代名词,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亦或是大国博弈的手段和目的,却唯独与高科技无甚关联。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篇文章,我们将以三组对比揭示能源行业的高科技属性:首先是WHY与同为世界500强前十强的亚马逊和苹果对比;然后是WHY与国人眼中的科技企业代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对比;最后是同为民营企业的隆基股份、宁德时代、金风科技(Goldwind,以下三家简称“LNG”)与BAT对比。
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什么忽略了“民族之光”华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华为早在十年前就跨界入局能源,如今已是光伏逆变器领域的全球第一。
这一点大概也能有力佐证能源行业的高科技属性。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是什么导致高科技的能源行业长期蒙受外界误解呢?这将是我们在文章最后“结论”部分需要详细探讨的问题。
先说结论:一方面,能源行业需借碳中和之机,重拾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被削弱的科技引领地位,推动能源科技冲刺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巅;另一方面,能源行业还需调整主流叙事方式,在能源革命母题下,开启一场“从《上甘岭》到《长津湖》”的能源文化革命。
WHY vs.亚马逊&苹果当我们谈论高科技的时候,研发费用是一项绕不过去的指标。
2020年财报显示,亚马逊的研发费用高达42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苹果也有187.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0亿元)。
反观WHY,国家电网为167.04亿元,中国石化为144.14亿元,中国石油为227.59亿元。
不过,研发费用的大头在于研发人员的薪酬,而中国央企与美国民企的人力成本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研发费用这一指标事实上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双方的科技面貌。
由于中美两国以及能源与信息产业之间的双重差异,WHY和亚马逊、苹果之间的比对将很难量化。
我们选择了以下两个具有普适性的维度供读者参考。
首先是公司掌舵者的科技素养。
亚马逊创始人兼前CEO贝索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前CEO乔布斯都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两家公司的现任CEO贾西和库克则都并非院士。
在这方面,WHY毫不逊色。
中国石油现任董事长戴厚良于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现任董事长马永生早在2009年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前董事长舒印彪也于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次是公司在本行业的科技地位。
众所周知,亚马逊是全球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领导者,苹果则是智能手机界的标杆。
鲜为人知的是WHY的行业地位。
先说国家电网,其核心科技是特高压。
什么是特高压?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一定要争气》,文中生物学家童第周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办得到。
”简单地说,特高压就是这样一场“童第周式”的胜利,它把西方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项技术为更长距离、更广范围的“西电东送”提供支撑,从而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优化配置,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碳中和的核心科技之一。
现在,它已是与高铁等齐名的中国高科技出口新名片。
再说“两桶油”。
诚然,中国石油行业由于起步晚,技术上与国际石油巨头存在一定差距。
但在碳中和大趋势下,全球石油企业正纷纷开启多元化转型。
可以说,未来石油企业的比拼不在于石油相关技术水平,而是综合能源的技术水平。
其中中国石化瞄准氢能方向,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不久前又刚刚在新疆启动全球最大的光伏绿氢生产项目。
氢能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有望构建起独立于油气、电力之外的第三大能源体系。
从这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WHY,还是亚马逊、苹果,其科技水平都无愧于全球500强前十强的身份。
WHY vs. BAT相较国外IT企业,WHY与本土互联网巨头的对比可以更加量化和直观。
WHY与BAT的科技大比拼,将从钱、人、成果三个维度详细展开。
首先看2020年研发费用对比。
由于能源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薪酬差距,两者之间的研发费用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下图2020年五大发电集团的研发费用进一步体现了能源央企研发费用的普遍水平。
不过,重要的不是投入,而是投入产出比。
接下来,我们来看不同研发费用养活的科研团队情况。
科研不是打群架,精英比人数更重要,所以我们主要统计院士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情况。
第一是公司掌舵者的科技素养。
如前所述,中国石油现任董事长戴厚良、中国石化现任董事长马永生、国家电网前董事长舒印彪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BAT中,仅有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进入院士候选名单,却最终落选。
第二是院士数量。
截至2020年,WHY共有52名院士,BAT仅有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1名院士。
第三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迄今为止只有袁隆平、屠呦呦等35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来自中国石化的闵恩泽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两个月前,核能专家王大中也刚刚获奖。
这样的至高荣誉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不同研发费用产出的科技成果情况。
由于WHY与BAT是跨行业对比,我们选择具有普适性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作为评价标准。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之一。
两个月前颁发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显示,能源行业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
其中WHY列入主要完成单位的有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
而BAT仅有阿里巴巴参与的1项获得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会不定期颁发特等奖。
自2002年以来,通用项目类(也就是可向外界公布的民用类项目)总共仅有15项特等奖。
这15项中,有7项来自能源行业,WHY主导的项目占据其中5席。
也就是说,面向过去20年全中国所有行业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中,特等奖的1/3竟然都由WHY三家公司主导贡献。
这五个项目分别是:2010年的“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2012年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和“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2015年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2017年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
剩下两项能源类项目分别是2014年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中国海油等)和2019年大名鼎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三峡集团等)。
从这组对比可以看出,国人眼中“缺乏科技感”的WHY对“科技企业”BAT在科技领域几乎处在碾压级的水平。
LNG vs. BAT可能有读者不服:大型能源央企与民营互联网企业对比是否公平?那么,接下来我们让同为民营企业的LNG与BAT作对比。
前面提到,LNG即隆基股份、宁德时代、金风科技,三者分别是光伏制造、动力电池、风机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
对比依然会从钱、人、成果三个维度详细展开。
首先看2020年研发费用对比。
还是前面那句话,重要的不是投入,而是投入产出比。
我们先来看不同研发费用养活的科研团队情况。
2019年,中国科协办公厅发文鼓励从民营企业中推选院士。
当年,百度的李彦宏、阿里的王坚、宁德时代的梁成都进入院士候选名单,曾一度在舆论界掀起巨浪。
不过最终只有王坚一人当选。
目前,LNG与BAT在院士人数上的比分是0:1。
再看不同研发费用产出的科技成果情况。
还是以普适性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作为评价标准。
2020年,阿里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获得二等奖;金风科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网源友好型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也获得相同荣誉。
结合历年情况,在这方面,LNG与BAT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最后还有一项值得注意的指标——六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百度对标google,阿里对标亚马逊,腾讯对标facebook,其成色几何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反观隆基,该公司可能是六家中以最少的研发费用唯一实现了“国外无对手”的一家。
当然,这不是隆基一家公司的功劳,成绩属于整个中国光伏行业。
光伏是中国为数不多实现了全球技术引领的高科技产业之一。
而光伏并非无足轻重的冷门产业,它是最终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之一。
“光伏+风电+储能”,其战略地位约等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煤炭和第二三次工业革命的石油。
宁德与日本的松下、韩国的LG化学和三星SDI在动力电池领域上演“三国杀”,宁德的市场份额多年稳居全球榜首,技术层面几家齐头并进。
金风的情况与BAT类似,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割裂使得该公司长期保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不过,如果说BAT的国际对手与其基本同龄,那么金风面对的国际三巨头除丹麦的维斯塔斯外,其他两家分别是美国和德国的百年名企GE(爱迪生创办)和西门子。
早年中国风机市场几乎完全由外企垄断,正是以金风为代表的本土风机商在完成国产化后迅速收复失地,并以中国市场为基地,不断缩小与国际对手的技术差距,为反攻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从这组对比可以看出,LNG在与BAT的科技实力对比中并不逊色,国际竞争力方面甚至略胜一筹。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中国能源行业以较低的研发费用,养活了更多的院士团队,产出了更为突出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在特高压、光伏等碳中和核心领域占领了全球科技制高点。
在这里,我们应该向能源科技工作者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第二,能源行业与IT行业之间,不存在“科技不科技”的问题,而是“不同领域科技”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各行业应当摒弃彼此间的傲慢与偏见,在科技领域携手攻坚,融合发展。
第三,中美之间,美国在IT界领先,而中国在能源界尤其是新能源界占优。
“能源算不算高科技?”答案关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切勿被其他国家牵着鼻子走。
回到文章开头。
“为什么世界500强前十强企业中,美国不乏亚马逊、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而中国却只有WHY三家缺乏科技感的传统能源企业?”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前文我们已经将这个普遍存在的质疑证伪,但伪命题长期占据舆论阵地的原因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原因之一,能源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引领地位遭到削弱。
回顾历史,煤炭取代薪柴点燃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取代煤炭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可以说,能源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的前两百年中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科技引领者角色。
但最近半个多世纪的第二、三次工业革命交替,石油在能源领域的核心地位并未受到颠覆,能源革命步伐迟缓,取而代之的却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科技的日新月异。
不过,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
与之相伴,以新能源取代石油为主题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如火如荼。
借碳中和之机,能源行业希望重拾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被削弱的科技引领地位,推动能源科技冲刺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巅,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外界对能源行业“缺乏科技感”的印象。
原因之二,中国能源行业的主流叙事基本还停留在“上甘岭式”的审美之中。
《上甘岭》是符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审美的经典之作。
电影风靡时,正值石油大会战热情高涨之际。
基于当时的主流审美,能源行业形成了一套经典叙事范式,并在这个高度封闭的行业里一直沿用至今。
但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这个属于21世纪的新鲜事物从诞生之日起,就熟练掌握了真正意义上更加“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叙事方式,因而也给予外界更现代化、更科技感的印象。
调整主流叙事方式,可以从电影行业寻找借鉴。
这个充分竞争行业在过去数年间率先参悟出一套“新主旋律美学”,即用好莱坞的手法讲中国主旋律故事。
当今中国电影票房冠亚军《长津湖》和《战狼2》都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
“新主旋律美学”是清末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在新时代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
所谓“中体西用”,是指在清末中学和西学激烈争论中,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创造性地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在新闻领域,也存在着“党报理论”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分歧。
不过,我们认为,立场要坚定,但技法可以兼收并蓄。
这也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乃至当下“新主旋律美学”的精髓所在。
基于此,对于亟待撕下“缺乏科技感”标签的能源行业而言,在能源革命的母题下,我们需要开启一场“从《上甘岭》到《长津湖》”的能源文化革命。
END未来四十年,碳中和将让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系统性变革,社会财富也将随之发生大规模转移。
我们将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见证一个变革的时代。
在“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的历史规律下,创业英雄将层出不穷;紧抓机遇、纵横捭阖的企业也将借势而进,成为产业翘楚;前瞻布局、运筹帷幄的国家也将乘势而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系统性变革?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做序并推荐的《碳中和革命:未来40年中国经济社会大变局》著作,以通俗易通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碳中和画面。
推/荐/阅/读业绩领跑全行业,从中等生到冠军,这个企业如何踩准了每一步?被误解的国家能源集团全球最大光伏绿氢项目启动!是什么撑起了中国石化锚定“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雄心?最新里程碑: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新版售电管理办法出台:要求发生大变化,售电公司加速优胜劣汰李鹏:站在新的时点,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光伏行业再迎重大利好!美国豁免双面组件关税并下调201关税税率!重新定义中国电力竞争格局:“五大”变“六大”?大幅增长!“十四五”全国电网投资近3万亿元历史性转变!燃煤上网电价全部放开,“能跌能涨”市场电价机制起航五大原因导致拉闸限电,问题是你愿意被拉闸限电,还是愿意溢价买电?国家电网高层人事变动:原总会罗乾宜出任董事、党组副书记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正式成立,中国西电原董事长白忠泉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