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欧洲稳定的压舱石,一旦德国下定决心和俄罗斯能源“告别”,必会影响到欧洲经济的整体走势。
目前看来,朔尔茨政府怕是铁了心要和普京对抗到底。
参考消息援引德媒报道称,经德国联邦议院批准,德国将重启煤炭发电。
联邦议院解释道,德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气荒,为了保证天然气的储量,德国还将建立分摊制度,即当天然气价格跳涨时,各大能源供应商可视具体情况,“用某种合理的方式将成本均匀地转嫁给消费者”。
随着俄罗斯收紧天然气出口,德国的天然气储量急速下滑,只占到了正常年份的40%。
为应付冬季用电和用气高峰,朔尔茨政府只能出此下策,尽管这恐怕并非完全出自其本意。
德国倒退回传统的火力发电时期,意味着欧洲的激进环保政策被抛之脑后,重回火力、水力、核电并重的时代。
德国境内共有26座发电厂,其中15座是燃煤发电厂,5座是褐煤发电厂,剩下的6座是燃油发电厂。
大规模启用火力发电,不仅无法压缩开支,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
但显然,柏林政府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在生存与发展之间,其只能选择前者。
其次,身居“卖方市场”有利地位的俄罗斯固然地处顺风局,但仍难说得上是胜券在握。
通常认为,德国等工业大国离开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后,可能会寸步难行,实际上该说法不免有些许夸大之嫌。
一方面,德国可找到卡塔尔、南非、澳大利亚等潜在能源供应商;另一方面,随着德国出台“能源节约”计划,其国内百姓的耐受力或将适应这种变化。
若想在短期内彻底“制服”德国,普京政府恐怕还需使用除了能源牌之外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破坏西方的能源“瘦身计划”,俄罗斯开始在国际市场抛售原油和天然气。
据俄媒透露,俄方的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十分吸引人,希望借此机会笼络一批国际玩家,打破西方针对自身的囚笼政策。
鉴于俄德关系短期难以回暖,很难说这种经济和能源层面的较量不会升级。
德国既然敢下如此大的赌注“去俄罗斯化”,想必也预知到了此举带来的种种后果。
用煤炭替代燃气发电,节省燃气库存,虽然会对己方的经济造成不小的伤害,但在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围堵持续进行的当下,这已经是德国唯一能拿出的反击手段了。
而下一个阶段的西方对俄博弈,必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