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北塔山,山风阵阵。
北塔山牧场地处中蒙边境,守护着69.114公里的中蒙边境线。
一条缎带似的车道,仿佛是系在牧场脖子上的绶带,延伸在茫茫戈壁中。
2022年,是北塔山牧场建场70周年。
九月,进入牧场,映入眼帘的是大山深处一片绿树成荫的开阔地带,宽阔的马路、整齐的楼房,向我们展现着农场70年来的发展变化。
建场以来,由于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牧场发展一度滞后。
2012年,师市党委提出举全师之力、全师之智支援牧场建设。
从此,拉开了牧场面貌大变化、牧民生活大改善、民生事业大发展的序幕。
脱贫攻坚 一个都不能少北塔山牧场,97%以上的居民是哈萨克族,平均海拔2000余米,是师市最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全场老百姓都在靠低保维持生活。
”曾经,一份反映北塔山牧场当年贫困情况的汇报中如此描述。
2019年,北塔山牧场实现整体脱贫,彻底告别几十年来的贫困窘境。
山还是连峰际天的石头山,地依然是植被稀少的石旮旯,但经过职工群众的不懈努力,北塔山牧场已然涅槃。
山坡上,座座白墙青瓦的漂亮民居,高低错落,栉比相连。
9月3日,15岁的吾力哈依沙·空巴哈揣着父亲吾力哈依沙·阔克乃给的1000块钱,和小伙伴们一起,坐上班车去奇台县逛街购物。
班车在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行驶,窗外春意盎然,吾力哈依沙·空巴哈心里美滋滋的。
“今天去逛街,我要买件红裙子。
”吾力哈依沙·空巴哈在心里盘算着,除了买衣服,还要买些学习用品……这样的好日子,在吾力哈依沙·空巴哈的记忆里是没有过的。
从小她就知道,家里穷,漂亮的衣服、诱人的零食不属于她。
自6岁起,吾力哈依沙·空巴哈就在北塔山牧场学校寄宿,爸爸妈妈没有工作、以放羊为生,收入也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但即使这样,她的童年也是温暖的。
老师们都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
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主动给她补课。
虽然远离父母,吾力哈依沙·空巴哈感受到的,却是家一样的温暖。
师市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工作,落实精准资助政策,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努力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全覆盖。
师市印发《第六师五家渠市学前免费教育实施方案》和《第六师五家渠市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实施方案》,全面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
积极争取国家助学金、中央专项公益金722.9万元,资助贫困生2537人次。
“国家给孩子免书费、学杂费,还补助生活费。
如今我们也靠惠民政策脱了贫,日子越过越好,特别感谢党和政府。
”吾力哈依沙·阔克乃说。
这样暖心的故事,在牧场还有很多……“精准脱贫,不落一个人!”这是北塔山牧场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定目标。
精准脱贫需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北塔山牧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领先指标抓巩固、达线指标抓提升、滞后指标抓攻坚”思路,开展“绣花”式扶贫,脱贫工作精准而有力。
北塔山牧场职工条留拜·索勒唐哈力,曾经是贫困户,致贫主要原因是他的儿子患病,另有两个孩子上学。
针对条留拜·索勒唐哈力家的实际情况,师市帮助他申请了大病救助,发放了扶贫救助资金,并为两个孩子申请了助学金,同时帮助他发展第三产业。
如今,条留拜·索勒唐哈力在北塔山牧场和社会各方面帮扶下,不但成功脱贫“摘帽”,而且生活越来越好。
曾经,北塔山牧场由于自然条件艰苦,降水稀少,草原退化,加之基础设施落后,1990年被列为国家级边境贫困少数民族团场。
翻开牧场地方志,2012年,师市提出举全师之力支持北塔山牧场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山西省对口援疆资源,规划牧场小城镇建设;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支援文教卫生事业;设立牧场“屯垦戍边特殊贡献奖”;积极申报“兴边富民”资金项目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2013年,牧场职工群众用上了长明电、自来水,开通了第一辆班车,建起了蔬菜大棚。
近年来,牧场累计投入民生项目建设资金7亿元,通电、通自来水、通班车,300户牧民从毡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220户牧民从毡房搬进了水、电、暖、卫、厨齐全的楼房,牧场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生改善 开启牧民新生活走进北塔山牧场场部,笔直的马路,白色的路灯,红彤彤的灯笼,一座座的住宅楼在山坡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走进退休教师胡日曼汗·阿布都拉的家,大大的液晶电视,漂亮的壁纸、壁画把房子装饰得格外温馨。
客厅,颜色鲜艳的毡绣铺在炕上,胡日曼汗·阿布都拉正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炕上的小桌子喝着奶茶。
胡日曼汗·阿布都拉,2015年住上了现在楼房,三室两厅。
“住在楼房里,有了暖气,不用拉煤、烧炭,洗澡有淋浴,太方便了。
”胡日曼汗·阿布都拉说。
围绕建成精品小镇这个主线,牧场先后完成了保障性住房、供水、供暖等一批民生工程。
秋日的北塔山牧场,暖风习习。
牧场畜牧三连职工阿斯利别克,看着自家商店门前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心情十分愉悦。
“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晚上还有路灯,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阿斯利别克感慨地说。
北塔山牧场距离五家渠市450余公里,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200余公里,而牧场畜牧三连距离牧场还有30余公里,出行难一直是困扰着当地职工群众的头等大事。
要想富,先修路。
2019年,牧场争取资金对连队的1.5公里道路全部进行硬化。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再也不用为出行难发愁。
”阿斯利别克说。
牧场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在北塔山牧场学校读五年级的阿依特坚·马山说:“我喜欢我们的学校,教室里有触控一体机,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我们上课,很有趣。
”牧场学校有多功能厅、学生微机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
2014年起,实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配备课桌椅,2015年配备常规教学设备并投资300万建设风雨操场,2016年投资625万建设室内活动室。
“牧场医院现在是楼房,就医环境变好了,像感冒一类的小病在场部医院就可以看,非常方便。
”北塔山牧场职工阿力马西汗·阿布拉依说。
“我们医院以前是平房,2014年医院搬到了现在的楼房,医院进了B超、心电图设备、大生化检验科设备。
遇到疑难病例,我们医院还可以通过远程系统和其他大医院进行会诊治疗,让患者少跑路,少花钱。
” 北塔山牧场医院院长哈德尔汗·哈德尔拜说。
风电产业 助力牧场发展10月4日,在三峡新能源北塔山风电场,一台台高大的风力发电机正在运转。
近年来,北塔山牧场立足本地风、光等优势资源,发展风电、光电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牧场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
根据监测统计数据显示,北塔山牧场年均风力8级以上天数200余天,2018年平均风速达7.3米/秒,属于国家三类风能资源区。
年均光照时长超过3000小时。
资料图目前,北塔山牧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三峡新能源北塔山风电场、五家渠京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奇台分公司、鑫垣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13家新能源企业,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2018年,三家新能源企业上网电量8.325亿度,产值达2.94亿元,占牧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三峡新能源北塔山风电场是北塔山牧场最大的一家新能源企业。
2021年,公司年发电能力约12亿千瓦时。
资料图目前,三峡新能源北塔山风电场共有35名机组维护检修人员,随着装机容量的不断提高、风电场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风电场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满足各生产现场的实际需求。
除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同样具有环保性。
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些由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矩阵,正汲取着阳光赋予的能量,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流,同时也更具稳定性。
资料图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优化了牧场的产业结构,更为牧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守边护边 筑牢钢铁长城“北塔山啊北塔山,你是我心中的山,你拥有多少山峰,你拥有多少山泉,我骑着守边的战马,走过千遍万遍……”走在巡边的路上,44岁的哈布力·赛麦克总会唱起这首《北塔山之歌》。
在这片白云飘飘,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土地上,有他们一家人世代的坚守。
哈布力·赛麦克的母亲白格正今年78岁,她见证了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提到护边,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那时候,牧场刚刚组建,我们一家人就搬到这里,在边境上放牧,没有专业的护边员队伍,边境上的牧民就是护边员,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牧民们一边放牧一边巡边。
”她笑眯眯地说。
哈布力·赛麦克的爷爷是北塔山牧场第一代护边员,父亲赛麦克和大伯阿合提也是护边员。
2007年,哈布力·赛麦克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也成为一名护边员。
2017年,护边员队伍专业化了,得知边境派出所要设立群众护边员岗位后,哈布力·赛麦克积极报名,被选为奇台县库甫边境派出所畜牧二连分队第一小队小队长。
哈布力·赛麦克始终记着父亲的教诲“护边就是保家,保家就是爱国”。
跟着哈布力·赛麦克的脚步,走在边境线上,界碑、蓝天......一望无垠的原野一种空旷而孤寂的美。
巡边一次要10天,哈布力·赛麦克说,他要带上面粉、大米、蔬菜,开车3个小时,行驶140公里到达执勤房。
每天,哈布力·赛麦克要巡边4次,每次巡边3公里。
走进他的值勤房,只有几张简陋的床,几个凳子。
他说,晚上睡在这里,不仅能听到外面呼呼的风声,还能感受到钻进来的风。
在巡边的10天时间里,绿叶蔬菜不易保存,哈布力·赛麦克和其他护边员往往吃不上什么绿叶蔬菜。
用水也是个难事,冬季,他们把雪水融化后,当作生活用水,夏季则每天要骑上摩托车,到10公里外的山上取水,来回要花40分钟时间。
因为水少,只能用于做饭、喝水……当了十几年护边员,巡边路上哪里有坑,哪里要拐弯,哪里有界标,哈布力·赛麦克都清清楚楚。
在哈布力·赛麦克的影响下,2018年,妻子阿丽巴汗·桥伟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护边员。
2018年10月的一天,哈布力·赛麦克和妻子都在边境线上巡边,哈布力·赛麦克突然接到姐姐打来的电话,说母亲头晕很难受,哈布力·赛麦克听后,眉头紧锁,很是发愁。
他虽然担心母亲的身体,却知道自己不能离开边境线,只能含泪让姐姐把母亲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哈布力·赛麦克有一个读七年级的儿子和一个上三年级的女儿。
“平时遇到我和妻子都在巡边的情况,都是母亲帮我们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母亲生病了,我却不能及时赶回去照顾她,我心里很愧疚。
”哈布力·赛麦克说。
哈布力·赛麦克的儿子叶尔麦克·哈布力很懂事。
当父母都在巡边时,他会主动帮忙照顾妹妹,喂养家里的牲畜。
“爸爸妈妈当护边员,守卫祖国的边界,我感到很自豪。
我长大了以后也要守卫祖国。
”叶尔麦克·哈布力说。
如今,在哈布力·赛麦克家族里有4位护边员。
在北塔山这片土地上,他们一代接过一代的接力棒,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
他们在绵延的茫茫戈壁与大山之间的边境线上一边放牧,一边巡逻,忠实地履行着兵团维稳戍边的光荣使命,为祖国边境安全、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是边防线上移动的“界碑”,为祖国边防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