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色追风少年”到“绿色零碳先锋”他放眼于海洋和大气争做风力发电事业的探索者他是海洋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蒙泽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蒙泽,海洋学院2019级博士生,师从周磊教授,研究方向为季风季节内振荡中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机制。
博士期间在Climate Dynamics、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和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
提前一年满足博士毕业要求,于202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
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奖学金(CSC)、校光华奖学金、校博士生学术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等奖项,曾代表交大参加U21国际博士生演讲比赛,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
寻风:从大气到海洋南方夏季常出现暴雨,强降水造成的城市内涝、积水是家常便饭。
善于观察的蒙泽自幼便对这些极端天气印象深刻,也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有着浓厚的兴趣。
上大学时,蒙泽报考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经过学习他积累了扎实的气象学基础。
大四的时候,蒙泽决定攻读海洋学硕士,深入了解海洋。
“南方的夏季暴雨虽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产生的源头都指向海洋。
无论是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还是台风,都只是将热带洋面的水汽和能量输运向陆地的搬运工,而海洋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它们的关键过程。
”也是在那时,他遇到了自己科研的领路人——交大海洋学院周磊老师。
蒙泽回忆起考研复试的时候,和周磊老师聊天的场景,“周老师谈到海洋大气现象与背后的机制原理时,就好像整个人在发光。
”这种对科研热情和踏实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蒙泽。
海气作用的研究不仅需要大气科学的知识,还需要对海洋有深入的了解。
“海洋和大气都是地球流体,本身具有很多共性,但是由于海洋被大陆分割,所以海洋又具有很多大气不具有的特点,各个大洋之间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在学习时需要特别留心。
”蒙泽与导师周磊教授在周磊老师的指导下,蒙泽主要探索了季风季节内振荡中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机制。
他研究发现,季风期间印度洋上大气中季节内信号在向北输运水汽和动量的同时,也会在海洋中引起海洋环流的变化。
这种海洋环流异常在海面体现为向西传播的温度异常信号,在海洋的不同深度则对应着海洋波动和海流的异常信号。
这些海洋现象是由大气驱动并产生的,是大气与海洋之间紧密耦合关系的体现。
这种耦合机制的发现也同样有助于改进现有海气耦合模式,而这将有助于提高对季风降水预报的准确率。
迎风:脚踏实地,收获满满得益于周磊老师的指导,蒙泽在博士期间研究成果丰硕,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提前一年满足博士毕业要求,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在谈及博士期间的科研经历时,蒙泽反复提及导师对他的帮助。
“周老师敏锐的科研嗅觉、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丰富的学术底蕴,一直引导着我。
我非常感谢周老师,从每一行代码到每一篇文章无不倾注他的心血,我的每一次进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