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济南柴油机厂,曾经是赫赫有名的“大国营”,不过这个“大国营”却是由华丰机器厂这个“小私企”发展而来。
华丰机器厂创办于1920年,厂址在山东潍县。
那么,它是怎么到济南来的呢?说来话长。
华丰机器厂的创始人叫滕虎忱,祖籍山东潍县腾家庄。
他早年读过三年私塾,后来因为家境不济而辍学。
辍学后的他,跟着父亲走街串巷,从事“轱辘匠”,也就是跼锅、跼碗、跼盆的营生,从而品尝到生活的艰辛。
由于父亲把这个营生看得很重,所以对他要求非常严格。
譬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童叟无欺信誉第一的理念等等,这无形中为他日后成为技能高手和企业家注入了基因。
1898年,时年15岁的滕虎忱随着父亲来到青岛谋生。
他先是在铁路工程处当修路工,而后又于1902年被隶属于德国海军的青岛水师工务局马尾船坞公司录用,在锻工车间当学徒工。
期间,靠着天资聪颖的悟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潜心学习、虚心求教,刻苦钻研技术,很快就成了一名优秀锻工,而且还学会了镟工、钳工等技能,年纪轻轻就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并由此被提拔为工段长。
1912年8月,孙中山在青岛考察期间,听说了滕虎忱的故事,并在青岛的演讲中多次予以提及,盛赞他刻苦钻研技术的精神,号召青年人向他学习,为民族争光,为国家争荣。
同时,滕虎忱也有幸两次聆听了孙中山“反对列强,唤起民众,挽救中华,实业救国”的演说,从而让他在内心深处埋下了实业救国的欲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日寇借对德宣战之名,出兵侵占了胶州湾,并将德国水师工务局毁于战火之中,滕虎忱由此而失业回到故里。
他在故里待了不到三年,终因生活陷入困境,迫不得已再度出外谋生。
他先是在济南铁路大厂应招未成,而后又到了北京官营民生工厂,应聘当了代班工头。
1917年春,因处境不合心思,他辞职后又回到了潍县,进入乐道院医院和文华中学合办的“理化制造所”,负责发电机、蒸汽机、水塔等设备、设施的维护、维修事宜。
或许是因为生活的艰辛让他萌生了创业念头,也或许是隐藏在心里那粒“实业救国”的“种子”要发芽,1919年,他开办了“华丰号营业铺”,主要是为客户修理机械设备,并附带出售相关配件。
营业铺的规模尽管不大,设备也十分简陋,但在当时、当地,却很有影响力。
也正是这个营业铺,让滕虎忱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20年春,不安于现状的滕虎忱,在立志办实业的夙愿引导下,变卖了全部田产之后,又动员、吸收好友入股,凑了3000元开办经费,择址潍县东关创办了“华丰机器厂”。
最初那几年间,他虽然身为厂长,但却行为技工,身先士卒地授徒传艺。
同时,他还坚持信誉为先、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从而使得“华丰”得到较快发展,经营也由“维修”逐步转向“制造”。
先是为修筑烟维公路桥梁提供夹板、螺钉,而后又陆续生产出织布机、弹花机、轧花机、榨油机、斗式水车等产品。
同时,由于生产工艺不断革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华丰”不仅先后三次购地建厂,而且产品还行销至18个省市,并相继在青岛、济南、徐州、郑州等地开设了营销部,影响和名气与日俱增。
“华丰”当年的发展壮大,与当时的绝大多数制造业一样,走的是技术仿造之路,因为那年月自主创新还无从谈起。
其拳头产品“石丸式”织布机,就是由天津的同类产品仿造而来。
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华丰”的“石丸式”织布机,性能更优,效率更高,投入市场之后,直接促成了潍县棉纺织业的兴盛。
据《潍县史志》记载,1937年,全县拥有千台以上织布机的企业达10余家,新式织布机6.5万余台,从业者有20万人,年产普通棉布六千万米,并因而赢得了“十万织布机”的美誉。
走南闯北的生活历练,让滕虎忱增长了很多见识。
1931年,他根据国家工业发展状况和世界工业发展潮流,决意生产柴油机。
为此,他亲赴上海,高价购置了优质机床、摇臂钻、龙门刨、气锤等设备,并购买了由德国人设计、英国人制造的,当时最为先进的15马力柴油机当解剖标本。
为了加快研制开发的步伐,他还不惜重金从青岛聘请来高级工程师,因而时间不长就先后研发制造出8马力、15马力、25马力、40马力的卧式单缸低速柴油发动机,使得华丰机器厂成为我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企业,并逐渐发展成为江北最大、全国驰名的机器制造厂。
那时候虽然在大中城市有了电灯公司,但在照明尚且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动力用电也就谈不上了。
可自从有了各种型号的柴油机,解决了企业的动力用电问题,其进步意义显而易见,产品自是供不应求。
1936年,“华丰”虽然已经成为拥有20万元资本的大企业,但他们在不满足基础上,又募股20万元,继续扩大生产。
“华丰”的成功,与注重信誉、重视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凡是不合格的产品,绝对不能出厂;凡是因为人为因素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绝对要严惩责任人;凡是客户要求安装、维修,立马安排专人上门服务。
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为“华丰”赢得了声誉。
1934年5月,国民政府铁道部分别在南京和北平,举办了“全国铁路沿线产品展览会”,“华丰”生产的柴油机、榨油机、织布机、救火机、弹花机、水车等,得到顾客的普遍好评,并因之受到政府奖励。
冯玉祥将军在过后参观华丰机器厂时,曾高度赞扬滕虎忱艰苦创业的精神,他说:“如果全国有二百家像你们这样有血性、能奋斗的企业,国家的前途就大有希望。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滕虎忱原想将企业迁往内地,但终因交通不便而未能如愿。
于是,他在声言绝不与日寇合作之后,便向董事会辞去总经理职务,南下内地另谋出路去了。
日寇占领潍县之后,先是掠走了“华丰”的部分资产,而后又强迫“华丰”与其合资。
1941年,他们又借口战时需要,以企业在潍县不安全为由,强行将“华丰”迁往济南,落户在历山之下,也就是今日文化西路济南柴油机厂旧址。
同时,他们还将企业更名为“日华合办华丰铁厂股份有限公司”,俗称“历山工厂”,产品也由各种生产机械设备转向修理军械、制造枪炮等。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接收了“历山工厂”,并将其先后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胶济区兵工厂接收处第一分厂、联勤总部兵工署四十四厂工务处第一所。
期间,滕虎忱曾多次向国民政府申请,请求发还华丰机器厂的资产,但得到的答复是“戡乱期间,暂征军用”。
济南解放后,“历山工厂”被华东军政委员会接管,1950年更名为济南第一机器厂,1953年8月更名为济南柴油机厂,并沿用至今。
1996年,“济柴”作为独家发起人、以募集方式成立了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06年搬迁至长清区现址。
1948年潍县解放后,滕虎忱返回原籍,召集旧部在“华丰”原址再建“华丰”。
1954年6月,再建后的“华丰”实行公私合营,被并入潍坊柴油机厂。
由于“华丰”当初是被“并入”,所以它只能算是“潍柴”的组成部分,而并非是“潍柴”的前身。
“潍柴”的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建国铁工合作社”,最早厂址在威海,此乃题外之话,在此不多赘述。
鉴于“华丰”创办人滕虎忱对发展民族工业作出的重大贡献,1951年,他应邀出席了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原华东军政委员会任命他为潍坊市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他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又当选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8年12月28日,滕虎忱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如今的“济柴”已经成为品牌,其主导产品"济柴牌"发动机,广泛适用于石油钻探、工矿机车、工程机械、舰艇渔船及发电设备,产品覆盖全国各大油田和32个省市、自治区,并经销至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印尼、新加坡、苏丹、突尼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还是国家军工重点选用产品。
百年“华丰”,今日“济柴”;不断进取,继往开来。
从“华丰”到“济柴”,百年的历史,既是我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浓缩画卷,也是中国现代工业永不停歇的奋斗历史。
壹点号没事找乐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