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是全国水轮泵的故乡 水轮泵发明者肖冠英,高级工程师,水轮泵专家,福建省政协第五届委员,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中国农机学会排灌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肖冠英对轮泵的发明创造、利用潮汐发电灌溉,为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享有“水轮泵之父”的美誉的肖冠英是大田县上京镇桂坑人,他虽然生长在穷山僻壤的环境里,艰苦岁月的磨炼,使他有远大的抱负。
入初中后,学到知识,他对机械的研究更有信心。
1941年,肖冠英毕业于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春返县参与筹办县电厂,当技术员。
肖冠英用木、铁、铝混合结构自制旋浆式水轮机带动水泵,利用水力的抽水代替五架简车灌溉大田城郊百亩农田。
这是肖冠英自行设计研制一台立轴明槽调浆式轴流水轮机,名为“水轮泵”。
1952年,国家在水利工作中推行一系列新的设施,肖冠英对水轮泵进一步研究。
他又在大田赤岩研制水轮泵抽水,灌溉农田60余亩。
1953年,他总结多年实践水力抽水机的经验,写成《水轮泵溉田之初步研究》,向水利部倡议研制,并向全国推广。
肖冠英参加省水轮泵训练班学习返县后,自长溪到昆山约27公里的均溪河两岸,建成水轮泵26处,安装各种型号水轮泵47台,以后在全县共安装水轮泵工程58处90台,灌溉面积1961亩,确保了农业的丰收。
后被邀请到省农具试验厂专门进行水轮泵的研究和实验。
在该厂他又研制多种样机,先后在古田、建阳等山区试用,均大有成效。
1956年3月又在闽候浚边乡建成我国第一座潮汐水轮泵站,利用闽江边港汊与河流汇合处,建造自动进水闸和机坑,利用每天海潮涨潮落潮差抽水10-12小时,灌溉面积800多亩。
水轮泵的运用引起第三世界的重视。
1981年6月,我省农机局应泰国有关部门的邀请,肖冠英被派到泰国佛亚府建设示范点,放水时当地农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连远在印尼的人们也赶来参观。
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粮农组(FAO)联合在曼谷(BANGKOK)召开的国际提水工具和水利管理会议上就公开表示希望我国把水轮泵技术输送其他国家,这个意见得到我国政府的同意。
1981年11月联合国UNDP和FAO组织在我省福州召开由孟加拉、不丹、缅甸、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参加的国防会议,各国专家、教授专题研讨了水轮泵工程和综合利用,其投资少,效益大,对此赞口不绝。
联合国粮食组织高级官员,本届国际讨论会副主席简井晖博士高度评价了我国发展这种提水工具的贡献。
他说:“除了中国外,没有一个国家能把水轮泵的原理研究得如此深透并变成现实,中国自己创出一条路来,他的成就大大鼓舞了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