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几年雾霾在中国的肆虐,中国各种新能源产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传统的清洁能源有水电、核电,最近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新能源又以风电、生物电为主。
大大小小的风车取代了原来燃煤的烟筒,而地处华北的张家口更是因为冬奥会的原因成为了新能源的先行试点,由于地处华北平原和坝上高原的交界地,张家口的风能便成为了因地制宜的第一资源。
几年间张家口的风电搞得风生水起,数不清的风车拔地而起,工作原因让我对能源和机械非常感兴趣,又因为一直垂涎于张家口的美景,所以同样生活在华北的笔者便有了这次的张家口之行,想看看如今的风车之都张家口到底怎么样了。
众所周知,风电最大的瓶颈就是风的不确定性,电能本身无法大量储存,而风的大小和持续的时间又是不受控制的,所以很有可能在最需要电的时候寂静无风,没电可用;而起风的时候却又是用电低谷,过量的电能又对输电线路造成很大的负担,风车只能静止待命,电能也就白白浪费掉了,所以风电的弃风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远处是数不清的风车驾车从北京出发,沿着居庸关一路向北,在崇山峻岭间过了官厅水库便出现了风车的身影,几年不见,张家口风车的普及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来路边稀疏的小风车已经变成了成群的风车大队,从官厅水库到张家口市区的一路上都能看到大小不一的风车分布在田间地头,有些地方连远处的高山上也有风车的存在,可见为了寻找充足的风源,当地人并没有被山地高昂的安装成本吓到。
因为我就来自一座工业城市,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和机械设备没少打交道,所以有些设备的成本其实并不高,而真正高的反而是运输和安装成本,比如张家口这样的多山地形,在有道路的路边修建风车和在荒山上修建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真正能够做到把风车按阶梯状分布,把蒙古高原上吹来的北风层层吸收,在我看来真得是殊为难得。
风车仿佛就在道路的尽头但是我发现虽然高速两旁的风车排着密集的队列欢迎着我们这些京城的来客,却并没发现真正的大型主力风车,道路两旁更多的是几十米高的小风车,要知道真正的风电主力机型,一个扇叶的长度就高达88米。
我猜可能是因为地处张家口南部,而风从北部的蒙古高原吹来,很大可能风车在张家口的北部规模会更大,数量也会更多。
从下看风车是非常震撼的随着汽车进入张家口市区后继续向北行驶时,我也印证了我的猜想,不少巨型风车开始出现在我的眼帘,有的出现在远处的山后,有些则仿佛就在道路的尽头,好像一脚油门就会撞上这个草原里的“巨无霸”。
随着震撼的大风车一个个出现,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北部的大风车60%以上都处在静止的状态,而我出行的当天风非常大,旁边那些快速旋转的扇叶证明了风是足够的,但是依然有很多风车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和周围勤劳的扇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风电并不能作为一个城市的主要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