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Arjun Makhijani发布了一篇文章。
“Small modular reactors will not save the day. The US can get to 100% clean power without new nuclear.”--第四代小型核反应堆技术成功了,美国也能够在不使用核能的情况下100%完成可再生能源转型。
其给出的原因如下:核能的成本太高:即使增加了储能成本,风能和光伏也比新的核电站便宜得多。
根据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估计,2021年集中式光伏加电池储能的成本为77 美元/Kwh,而根据华尔街Lazard公司的估计,核能的成本高达150美元,接近光伏加电池储能的一倍。
核能的建设周期太长核电站过长的建设周期无法满足美国在2050年制定的零碳目标。
1979年三里岛核事故后长达30多年时间里,美国本土再未建设一座核电站。
随后美国虽然在2012年重启核电项目,但获得批准的四座AP1000核电机组,全部都无疾而终,至今仍未完工运营。
过去20年以来,美国首次运行的新核电站是始建于1970年,由东芝子公司Westinghouse生产的田纳西渓谷开发公司2号机组。
即使是大肆宣传的第四代小型核反应堆--美国NuScale是世界上该领域最先进的公司--在2008年宣布其第一个反应堆将于2015-2016年上线; 现在进度仍然遥遥无期,该公司提出的新的上线日期是2028年。
正在建设中的核电站V2G技术(Vehicle-to-Grid-Technology)的快速发展解决了部分储能问题车辆到电网(V2G)是一种允许能量从电动汽车电池推回电网的技术。
它是一种具有车辆和电网之间双向和可控电能流动能力的系统。
简单来说,V2G允许电动汽车存储一部分电能(比如光伏发电有剩余的时候),然后在用电高峰期将电动汽车储存的电力卖回给电力公司(比如夜晚)。
同时,车主能够通过电力高峰/低谷间的差价,获得部分收益。
它的核心思想在于:电动汽车和电网的互动,利用大量电动汽车的储能源作为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缓冲。
这样,电动汽车产业与光伏/风电两大产业,就能得到极好的结合,共同快速发展。
因此,美国能源与环境研究所认为,仅仅凭借大力发展光伏和风电,就足以让美国完成新能源的全面转型,完全不需要再新建核电站。
既然核电颇具争议,中国为何还要投1200亿建核电站?核电是能源安全的重要补充:我国是工业化强国,因此我们的用电需求远大于美国,在能源安全性的考量上要重要得多,在将光伏与核电多方面进行对比考量后,光伏无疑是“双碳”时期的主流能源,而核电稳定、可靠的供应能力可以作为有力补充。
即在日后的能源供给中,光伏为主,核电为辅。
技术升级:国产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实质突破,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走出了福岛事件的阴影。
重启之后获批的13座新核电机组全部搭载第三代核电技术,其中 8 座为“华龙一号”设计。
今年2月份,英国核监管办公室和环境署确认“华龙一号”通过了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并将用于英国“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建设。
安全性:“华龙一号”配备了世界上最坚固的安全配套——“双层安全壳”。
可以抵御17级台风、9级烈度地震。
据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指出,“华龙一号”具有目前人类对核电最高级别的安全防护能力,能够确保我们不会发生类似于福岛这样的核事故。
同时,中国在核电站的安全运营上,同样处在全球最佳水平。
以中国的体量,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达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同欧洲竞争,仅仅靠单一的能源渠道是无法达到的。
除了在光伏/风电上领先世界,也要发展核电及其背后的核工业。
没办法,这是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能源格局重构中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机会。
只有这么干,我们才能在欧美的围堵下,过上跟他们一样人人吃牛肉,24小时不关空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