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市场有巨大的需求,而使用量较多,产业竞争最激烈的DRAM市场更是形成三足鼎立。
以韩国三星,SK海力士,美国美光科技三大巨头为主,在DRAM市场占据极为重要的市场份额。
数据出炉,以上这三家公司在2021年占据94%的市场,仅韩国两大公司就包揽71.3%。
中国芯片市场数据对于芯片稀缺,消费者的感受可能没有那么深,尤其是对采购电子设备没有什么需求的人来说,并没有看见芯片供应链其实已经暗流涌动。
芯片制造商为了加大芯片产能,各自采取行动,过去一年内有关芯片投资,布局的动作数不胜数。
比如台积电明确了在南京扩产28nm的计划,中芯国际也开展了多个28nm芯片生产线建设,联华电子投入几十亿美元扩产成熟工艺芯片。
除此之外芯片代工涨价,光刻胶材料,晶圆硅片也都出现了涨价现象。
这些现象普通人可能看不到,可对于从业者而言,感受颇为深刻。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促使了芯片需求不断上涨,销售额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打破纪录。
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全球芯片销售额达到了55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同比增长 26.2%。
来自中国大陆芯片市场的销售额为19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同比增长27.1%。
从这份数据可以看出,仅中国大陆市场就占据了超过全球三分之一的芯片销售份额,如此巨大的销售额,体现出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
不管是本土生产的芯片,还是海外企业在大陆分工厂造芯,都为中国芯片销售额的增长提供增持。
三巨头为何能站到最后实际上这样的市场格局并不是突然间形成的,过往DRAM的市场排名占比均是如此,除了份额上的微小变化,三大巨头始终保持垄断态势。
不过DRAM市场一开始并非被三大巨头垄断,毕竟DRAM发展了半个世纪,最早开创出DRAM技术的也并非这三大公司。
而是在1969年由加州一家先进内存系统公司正式推行DRAM商业产品。
由于DRAM的发展历史太过久远,不可能细分到每个年代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而形成如今DRAM市场格局的转折点,大概还是从上个世纪90年初开始。
自那以后,DRAM市场呈现大开大合的趋势迹象,有的厂商崛起,有的厂商退出舞台,而最终留下来的三星、SK海力士、美光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对DRAM技术的开拓非常深入,以超越同行的性能水准,站在了市场高点。
包括现在来看,三大巨头依然持有领先的DRAM技术。
比如三星在2020年就开始导入EUV工艺,制造出14nm DRAM。
美光公司CEO也表示,从今年开始,工厂会导入EUV工艺,用于生产DRAM。
至于SK海力士,韩国工厂也早已经用上EUV工艺。
三大巨头能站到最后,无一例外都掌握领先的产业链技术,EUV工艺都推进落地。
站在客户的角度,究竟是选择性能一般的产品,还是有品质保障的DRAM,一目了然。
国内玩家,何时支棱进入寡头垄断(海外三巨头)的DRAM市场,看看国内的玩家生存的如何?DRAM市场的技术壁垒还是很高的,国内玩家的技术积累远不如美日韩三国。
目前国内合肥长鑫是我国唯一拥有DRAM自主生产能力的公司(专注于这条赛道的玩家两只手也数的过来)。
不得不说,短期来看,在这个市场撼动国外三巨头比登天还难!最后,笔者想说,缺芯浪潮还在席卷全球,而从业内专家给出的预测看,这两年这种供需失衡都很难缓解。
而且,随着未来云计算、物联网的不断渗透,存储芯片在整个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
而我们要做的,一方面要努力抓住这个风口,另一方面要重要关注国内存储芯片崛起的进度。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