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同步轨道上,每平方米的太阳能,可以产生1300多瓦的热能,在轨道上把这些热能收集起来,以激光或者微波的形式发回地面,由地面变成电能再送到老百姓家里去,这个有专家计算过,如果在36000公里高度的地球轨道上,铺设一个1公里宽的太阳能电磁带,绕着地球转一圈,一年接收的能量等于地球上可以开采石油的总量,这就不得了了,将来我们国家如果能源没了,但是你的航天技术很发达,去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就会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既清洁又安全的能源。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专家、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在央视节目《鲁健访谈》中提到的,这个技术其实就叫做:空间太阳能电站。
这看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技术,但实际上,由于前景实在太过于诱人,有不少国家的研究人员都在思考如何实现。
当然,在这条路径上,中国也没有落下,2019年就启动了“逐日工程”,全称是 “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项目”,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以及地面上的论证工作。
未来,中国空间站上还将开展关键技术的在轨的验证。
我国关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规划分为:“三小步”和“两大步”。
其中“三小步”指的是:地面、浮空试验;空间电能管理;天地无线能量传输试验;而“两大步”指的是进行MW级系统试验验证;建造GW级商业电站;该项目中期规划为2015-2030年,远期规划为2030-2050年。
客观地说,如果能够在这个项目上实现技术突破,那将是堪比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进步,不仅能解决碳排放的问题,还将会极大地解决人类使用能源的困境。
因此,很多人甚至把它称为:太空三峡工程。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技术的优势有哪些?明明地面上的太阳能都没完全利用好,为什么突然又盯上了太空的太阳能?太空三峡我们都知道,地球的能量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