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苏联劫机(苏联截击机发展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21   来源:风电网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88
核心提示:继续介绍苏联的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作战飞机,这次介绍苏联第一种性能完备的超声速截击机苏-15。很多军迷朋友认识苏-15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其蜚声国际的击落客机事件,另一个是与其外形比较相似的中国歼-8II。本文约2650字,主要从发展概况、主要特点、型号类别、服役状况、实战应用和基本性能等方面,对苏-15截击机做一个简要的全景描绘。大部分内容摘自国外和国内的各种公开信息。苏-15截击机苏-15“细嘴瓶” Flagon发展概况苏-15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1950年代末研制的苏联第一种性能较完善的全天候超声速截击

   

继续介绍苏联的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作战飞机,这次介绍苏联第一种性能完备的超声速截击机苏-15。
很多军迷朋友认识苏-15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其蜚声国际的击落客机事件,另一个是与其外形比较相似的中国歼-8II。
本文约2650字,主要从发展概况、主要特点、型号类别、服役状况、实战应用和基本性能等方面,对苏-15截击机做一个简要的全景描绘。
大部分内容摘自国外和国内的各种公开信息。
苏-15截击机苏-15“细嘴瓶” Flagon发展概况苏-15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1950年代末研制的苏联第一种性能较完善的全天候超声速截击机。
北约绰号“细嘴瓶”(Flagon)。
1950年代末,苏联空军要求一种作战半径相对较大,爬升性能好,速度能达到2.5倍声速的全天候截击机,用来取代当时刚出现不久但性能指标已经不够用的苏-9和苏-11截击机。
苏-9截击机,机头进气,侧面看上去像大号米格战斗机,苏-15与其有一定的继承性1960年3月,苏霍伊设计局开始新型截击机的研究工作,项目编号T-58,后获得正式编号苏-15。
1961年初,研制工作结束。
1962年5月20日,原型机T-58D首次试飞。
第二年8月交付部队进行测试。
苏-15的原型机和预生产型机都使用大后掠角三角翼,后面的量产型号都使用改进的双三角翼经过长时间的试飞和改进,1966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1967年进入苏联防空军所属的歼击航空兵服役,逐步取代苏-9,成为歼击航空兵的主力,一直到1980年代末。
苏联认为苏-15性能先进,对其高度保密,从未对外出口,也从未向外部署。
1977年停产,生产数量超过1400架。
主要特点苏-15三视图苏-15采用双三角翼(原型机和预生产型为三角翼),尖机头两侧进气的常规布局,兼顾低速飞行与高速飞行的需要。
机翼外翼段前缘向下弯曲,以改善操纵性能,翼根向外70%处上表面安装有翼刀。
机翼后缘外翼段设有副翼,内翼段设有襟翼。
全动式水平尾翼安装在主翼略靠下的位置,有上反角,翼尖装有防震颤配重杆。
水平尾翼前方的机身两侧设置有两块减速板。
垂直尾翼底部设置有减速伞舱。
机头设置为雷达舱,雷达罩为锥形或尖顶形,体型巨大,雷达舱之后为封闭式单座座舱。
冲压式进气道位于座舱两侧,进气口呈楔形,进气道设有可调斜板,外侧开有辅助进气口。
进气方式一改原来苏系战机机头进气的方式,主要是为在机头安装巨大的火控雷达。
后机身有加力燃烧室冷却进气口。
当飞行速度超过M1.8以后,飞机依靠自动增稳系统来提供方向稳定性。
苏-15的机头和进气道正面特写,可见进气口略向内倾苏-15的机头和进气道,可见机头尺寸巨大,驾驶舱显得十分微小苏-15的整机推重比较大,翼载荷较小,具有较好的飞行和机动性能,安全性也很高。
与同时代的西方战斗机相比,苏-15的航程较短,电子设备不完善,座舱视界较差。
型号类别苏-15:“细嘴瓶”-A,预生产型,供鉴定和试飞用,安装2台R-11F2-300发动机(最大推力45.1千牛,加力推力60.8千牛),机翼采用与苏-11完全相同的大后掠角三角翼设计。
苏-15VD:“细嘴瓶”-B,短距起降试验型,代号T-58VD,未投入生产,1967年7月,在苏联航空节上公开展出。
机身中部安装有三台科列索夫设计局研制的升力发动机。
翼展增加1.5米,翼面积因而增加。
机翼外侧五分之二处有小的附面层翼刀,由于升力发动机占用了内部空间,机内载油量大大减少。
苏-15T:“细嘴瓶”-D,第一种批量生产型,机头雷达罩呈锥形,机翼改为双三角翼设计,外翼段后掠角减小,翼展增加,改善了飞机的低速飞行和起降性能,航程有所增加。
苏-15UT:“细嘴瓶”-C:T型的教练型,机身加长0.45米,增加了飞行教官座舱,没有雷达和作战能力,但保留了武器外挂点。
苏-15TM:“细嘴瓶”-E,第二种批量生产型,加装一门23毫米机炮,换装“台风”-M型雷达,雷达罩改为圆弧拱顶形,改进了电子设备,载油增加,总重增大,起落架进行了加强。
1971年开始服役。
苏-15TM:“细嘴瓶”-F,部分西方国家称之为“苏-21”,这是最后一批改进型,在所有型号中生产数量最多。
使用新型“台风”-M型雷达,机头雷达罩端部变得较为粗大。
使用R-60(AA-8)近距空空导弹和R-23(AA-7)中距空空导弹。
后来部分苏-15还可使用装有GSh-23L型双管23毫米机炮的UPK-23-250型吊舱。
苏-15UM:“细嘴瓶”-G,TM型的教练型,机内载油量和电子设备减少。
服役状况苏-15是苏联高度保密的机种之一,只配置在苏联本土,用于防空军,没有进驻华约其他国家,也未出口。
1988年仍有400架左右在役。
苏联解体后,部分留在了乌克兰。
1993年,从俄罗斯防空军退役,1996年,最后一批从乌克兰空军退役。
退役后与其他作战飞机集中存放的苏-15早期型实战应用苏-15服役期间最出名的事件有两个——两次击中“民航客机”,而且都属于韩国的大韩航空。
最后结果,一架迫降,一架坠毁。
1978年4月20日下午,苏联预警雷达突然发现一架韩国的大韩航空的波音-707客机正从西北方向靠近其北部边境,在北部军港摩尔曼斯克东北方向进入苏联领空并继续南下。
苏联防空军部队立即起飞一架苏-15进行拦截,意图迫使客机降落接受检查。
苏-15到达客机一侧,摇晃双翼进行示意,但客机掉头飞往芬兰方向。
随后苏-15得到击落目标的指令。
于是苏-15发射了两枚导弹,其中一枚击中目标,但客机并未坠毁,从1万米的高空下降到1000米,最后成功在一片冰冻的湖面迫降。
反映苏-15击落大韩航空客机的绘画作品1983年9月1日凌晨,一架从美国纽约飞往韩国汉城的大韩航空波音-747客机,在飞行途中偏离了航线,进入苏联远东沿海地区上空,即将飞临勘察加半岛核潜艇基地。
苏联防空军两架苏-15TM战斗机紧急起飞进行拦截。
苏-15TM首先使用机炮警告射击,但波音-747客机继续飞行,随后发射了2枚K-8M空空导弹。
客机被击中,发生爆炸,坠毁于日本海。
据报道客机上共载有269人,全部死亡。
也有消息称此架客机为美国的间谍机,机上并无乘客,偏离航线是为侦察苏联远东军事基地。
基本性能(苏-15TM)尺寸数据翼展:9.43米机长:19.56米(不含空空速管)机高:4.84米机翼面积:36.6平方米机翼后掠角:53°(内段)37°(外段)机翼展弦比:2.38重量数据空机重量:10874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71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7900千克最大机内油量:5550千克最大载弹量:无飞行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1300千米/小时(海平面)M1.8/2230千米/小时(11000米高度,截击挂载)M2.5(11000米高度,无挂载)巡航速度:98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100米限制过载:+5g最大爬升率:225米/秒作战半径:725千米最大航程:1780千米转场航程:2420千米动力装置2台图曼斯基设计局研制的R-13F-300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40.2千牛,加力推力64.7千牛。
机载设备RP-26“台风”-M型火控雷达,SOD-57M空中交通管制/选择识别装置,SRO-2敌我识别器,“警笛”雷达告警系统。
武器后期可挂载1部UPK-23-250型机炮吊舱,内置1门GSh(Gryazev-Shipunov)-23L型23毫米双管机炮。
可挂载2枚K-8M(AA-3)型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R-60(AA-8)近距空空导弹,或4枚R-60近距空空导弹。
挂载2枚中距弹和2枚近距弹的苏-15TM本号文章均为个人原创,纯属业余爱好。
资料、数据和照片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