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助力共同富裕新能源“富”农潜力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21   来源:风电网   作者:风电网   浏览次数:94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 郭锦辉以前,家住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南双庙镇的邓秀云觉得分布式光伏电站是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的,因此其一直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如今,抬头望着屋顶上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低头看看羊圈里嗷嗷待哺的羔羊,邓秀云和老伴不禁感慨道:“这下,我们的老年生活就有了‘阳光银行’和养羊的双重保障。”乡村兴起新能源“富”农的新风尚。无论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今年春节期间在河南乡村的所见所闻,还是近期不同地方受访人士透露出的信息,新能源产业正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晒晒太阳就能赚到钱朝阳是辽宁省最西边的城市,

   

本报记者 郭锦辉以前,家住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南双庙镇的邓秀云觉得分布式光伏电站是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的,因此其一直保持着观望的态度。
如今,抬头望着屋顶上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低头看看羊圈里嗷嗷待哺的羔羊,邓秀云和老伴不禁感慨道:“这下,我们的老年生活就有了‘阳光银行’和养羊的双重保障。
”乡村兴起新能源“富”农的新风尚。
无论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今年春节期间在河南乡村的所见所闻,还是近期不同地方受访人士透露出的信息,新能源产业正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晒晒太阳就能赚到钱朝阳是辽宁省最西边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光照资源。
在家务农多年的邓秀云2022年用贷款的形式,选择零首付金融产品,只是提供自家的屋顶资源,就拥有了32.1KW光伏电站。
根据隆基向日葵后台小程序显示,邓秀云家每月除去偿还银行贷款部分,剩余发电收益约为350元,全年收益达4200元左右。
预计10年后,待贷款全部还清后,邓秀云就可以享受电站发电的全额发电收益。
到时,每月收益能达到1750元,年收益约21000元。
综合来算,邓秀云家的光伏电站在30年的生命周期内,其总收益将超过462000元。
在山西临汾,34岁的薛亚非因为一场事故身受重伤,生活的灰暗让他一度低迷困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天合富家业务员的帮助下,薛亚非为自家屋顶装上了一套22.5KW的光伏电站,这不仅给他增加了一份安心收益,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份就业机会。
一度低迷的薛亚非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新能源开发有望拓宽中低收入群众的增收渠道。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测算,如果按2030年人均30平方米光伏板计算,考虑技术进步因素扣除度电成本后的净收益,有望接近每人每年1000元,这相当于目前农村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新能源富民产业模式探索日益加速最近,国沃能源董事长王学军忙着把乡村振兴农村新能源综合体做得更加夯实一些。
“我们已经在广西的6个县有这种项目,今年上半年争取在每个县都形成一定规模。
”在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好新能源革命的机遇,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是亟待创新的课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获悉,王学军及其团队的做法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复合利用村内土地资源开发建设6MW乡村振兴光伏/风力电站,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光伏组件/风电机组下土地可种植、养殖、生产使用。
在满足项目收益率的前提下,项目并网发电后每座6MW光伏/风力电站每年可提供最多20万元的扶持资金,持续20年。
同时,成立现代农业公司,引入平台机构,开发现代农业、助农项目,共同衍生新能源生态圈。
“采用农业+光伏/风力模式,乡村振兴农村新能源综合体可以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把碳中和与农村产业结合起来,为农村发展聚集社会力量、培养人才,围绕乡村振兴综合体探索、开拓新发展道路。
”王学军说,“如果国家对农网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强,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新能源综合体的市场空间预计将在10万亿元。
”在湖北天门佛子山附近,周边乡村铺满了大片光伏发电板,静静地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阿特斯2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就坐落在这里。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全球市场部副总裁张含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农光互补”保障“一地两用、一地多用”,一块土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利用板下空间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配套中草药苗木培育、蔬菜种植等农业设施,有效利用土地空间,实现“农业+发电两不误”,帮助乡镇地区优化产业结构。
隆基绿能党委书记、副总裁李文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少,可以用于抵押贷款,“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发电收入可以还贷。
同时,光伏发电可以改善农村的取暖环境,用途广泛。
目前,商业模式已经打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统一规划和建设加快,像联排房、屋顶、空地等都可以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
未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在助力乡村振兴,拓展中低收入群众增收渠道方面潜力很大。
健全新能源长久稳定增收的机制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生产要素的范围和形态。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廖华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荒山野岭、荒漠戈壁、住房屋顶、鱼塘上方等以往难以开发利用的区域,均有机会成为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中的关键性生产要素。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具备开发所需的土地利用条件。
新型储能系统和智慧能源发展,可以实现家庭既是能源消费单元也是能源供给单元。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还比较低,要素收入渠道窄。
新能源开发将大大拓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渠道(特别是西部地区),增加地方政府或农村集体收益,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廖华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殷浩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托新能源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在脱贫攻坚期间已开展了大规模实践,光伏扶贫就是其中的典型做法。
在新发展阶段,能源普遍服务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若让其成为增收渠道,还需健全市场化变现机制,既要通过补贴和集采竞价等措施降低安装成本,让农村居民能够参与进来,也要健全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体系,让其产生的收入能够长久稳定。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