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吉林市风水最好的墓地(为什么说吉林市是风水宝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9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风力发电   浏览次数:135
核心提示:​关于新冠疫情,全中国基本上已经是复工复产的状态。然而,五一小长假刚过不久,我老家吉林市就频繁上了热搜。5月7日,吉林市下辖县级市,舒兰通报了1例确诊病例。随后,疫情呈现出小范围扩散的趋势。5月9日,全市新增11例确诊病例。5月10日,全市新增3例确诊病例。5月12日,全市新增6例确诊病例。5月13日,全市新增1例确诊病例。5月14日,全市新增4例确诊病例。5月15日,全市新增2例确诊病例。5月17日,全市新增2例确诊病例。截至目前,舒兰市已成为高风险地区,同样有确诊病例的吉林市丰满区成为高风险地区。疫情

   

​关于新冠疫情,全中国基本上已经是复工复产的状态。
然而,五一小长假刚过不久,我老家吉林市就频繁上了热搜。
5月7日,吉林市下辖县级市,舒兰通报了1例确诊病例。
随后,疫情呈现出小范围扩散的趋势。
5月9日,全市新增11例确诊病例。
5月10日,全市新增3例确诊病例。
5月12日,全市新增6例确诊病例。
5月13日,全市新增1例确诊病例。
5月14日,全市新增4例确诊病例。
5月15日,全市新增2例确诊病例。
5月17日,全市新增2例确诊病例。
截至目前,舒兰市已成为高风险地区,同样有确诊病例的吉林市丰满区成为高风险地区。
疫情现在已经扩散至了船营区。
5月13日6时起,吉林站已经停办始发及经由旅客列车的旅客乘车业务。
全市药店从5月12日,开始停售抗生素、退烧药以及感冒药。
我家附近刚开业不久的洗浴中心又关门了,我妈的广场舞也紧急叫停了。
一天没出门的我妈,打开门闻到了楼道里强烈的消毒水味。
刚刚复学不久的高三学子,又紧急转为网课线上学习。
吉林一中的学生们在教室高喊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后,就陆续离校。
场面令人惋惜动容。
吉林市高三学子吉林市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了2月初的状态。
甚至比2月初管控得还要严格。
真让我揪心。
即便我不在吉林市生活已接近10年。
没想到我风水极佳的可爱小家乡竟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上了热搜。
年轻时,总想把他乡当故乡。
渐渐长大,才发现家乡的图景和生活在那里的家人朋友们才是人生最值得怀念和珍视的美好。
近十年,东三省经济都在衰退。
无疑,这次的疫情反复将对吉林市造成严重的经济打击。
现在,我只希望家乡的疫情快快过去。
等这次疫情过去,欢迎大家来吉林市旅游。
01 一个关于龙脉的老传说在吉林市,有个有趣的传说。
当年康熙巡游的时候,听说了吉林市四面环山的地貌,认为是困龙之地。
便命人开山,生生挖开东西峰的两山连接处,以断龙脉、镇龙气。
从此,吉林市一蹶不振,再也没出过大才子。
民间传说真真假假,不可全信。
但绝对真实的是,吉林市乍一看,确实是风水极好的。
整个城市沿江而建,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曲水中分,虎踞龙盘。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间是S型的松花江,一打眼看很像一幅八卦图。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拥有了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是古代极好的城邑。
但是也给交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阻碍了城市的扩展和发展。
我想很多人,以前都没有听说过吉林市,以为说的是吉林省。
包括这次疫情的反复,甚至很多专业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都出现了歧义,以为整个吉林省都在戒严状态。
吉林市,是全国唯一一个省市同名的城市。
先有吉林市,后有吉林省。
吉林省得名于吉林市,古称吉林乌拉,是满语里“沿江的城池”的意思。
现在,吉林市也经常被称为江城,江城百姓们也自动把自己归类为江南人、江北人。
出了火车站,就能听到拉客的出租车大哥此起彼伏的声音,“江南的,江南的”、“江北的,差一位了啊”。
离家10年,每次回家我听到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出租车大哥的拉客声,我每次都会赌一下,这次听到的第一句是江南还是江北。
沿江的城市本应航运业发达,可惜吉林挨上了朝鲜,外贸经济是发展不起来了。
但在古代,吉林市却是个造船厂。
现在,在江城广场上仍然矗立着象征着吉林市城市精神的地标性建筑——激流勇进的摇橹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吉林市人,我希望我的老家也能够在这次疫情的激流中,握好船桨,勇敢地面对迎面而来的浪涛,逆流而上。
02 穿貂滑雪,这事听着好像就很敞亮东北的冰天雪地,好像永远能给人以无尽遐想。
特别是南方人,冬季来东北旅游,总希望能在一片苍茫的林海雪原中穿个貂、滑下雪,然后再和东北的老铁们对个暗号,“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来到吉林,南方人再怕冷,你也别穿貂,我怕你走丢。
穿白貂的小老妹儿,穿棕黄色貂的中年妇女,穿黑貂的退休大姨。
满大街都是貂们,换个人头。
东北女人爱穿貂,不是段子是真事儿。
羽绒服虽然也能hold住天寒地冻,但是hold不住东北女人的生活场面。
这两年,貂逐渐成为东北女人冬季的刚需。
比如,年夜饭,一家聚齐喝酒,穿着貂的老妹儿提酒给大哥:“今年,最给力的就是你家!咔咔咔,买车、买楼、买貂!”全桌人大喜干杯。
可见貂在东北人的家庭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在东北,穿貂如此流行。
以至于每次我和同学去滑雪冻得丝丝哈哈的时候,都会笑称:“把我给冻得嘚儿呵的,下次我得穿个貂来滑雪。
”说到滑雪。
吉林市的冬季格外引人注目。
滑雪发烧友们都知道,滑雪场的黄金地带是北纬43°。
比如:加拿大的惠斯勒滑雪场、法国的霞慕尼滑雪场、瑞士采尔马特滑雪场、日本札幌国际滑雪场……世界上诸多知名滑雪场都聚集在这条线上,当然也包括吉林市郊的若干滑雪场。
万科松花湖滑雪场距离吉林市16公里,可谓是世界上距离城市最近的大型滑雪场了。
这里有相当厚度的粉雪,落差大、风力小,适合各类玩家。
松花湖滑雪场主峰大青山植被丰富,冬季来自松花江的水汽在树顶凝结,会形成独有的雾凇雪道景观,不管是滑雪还是观赏,都是很棒的体验。
此外,还有更专业的北大壶滑雪场,曾成功举办过多项国际重大赛事,拥有多个亚洲NO.1的记录。
北大壶三面环山,冬季风力小似静风,雪层深厚,积雪期长达160天之久。
降雪含水量低、雪质干爽,近乎粉状,是真正的“粉雪度假天堂”。
这是吉林市最著名的两家滑雪场,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滑雪场还有很多。
各雪场在雪季都会推出各类优惠活动。
滑完夜场,再去老胖串店撸个5折的串,是我老铁让我份外羡慕的家乡生活。
可惜,听说这个雪季,吉林市的滑雪场真的是经营惨淡。
我春节返乡,正月29去了一次滑雪场,然后没几天的正月初三全市滑雪场就关门了。
等到疫情控制住了,雪季也快接近尾声了,又出了一例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再后来,听我老铁说,万科滑雪场连门票都不要了,但是他不敢去了。
穿貂滑雪,这事听着好像是挺敞亮。
可你要真是穿貂滑雪,可能就只剩下彪了。
但是你可以穿貂拍照。
和老姐妹们换着不同色的貂在雾凇、雪地里拍照,就如同南方女人换着不同风格的丝巾,在西湖岸边拍照一样。
中国女人的旅游总是特别有画面感和风情。
等疫情过去,欢迎来看看冬天的吉林市。
老姐姐们都穿着貂,等着你过来拍照呢,哈哈哈哈。
03 整个东北烧烤的精华,都浓缩在吉林的酱油筋上在中国游客的心中,每个城市的精髓,都浓缩成了当地的美食。
东北美食大体上都差不多,锅包肉、地三鲜、拉皮,东北菜馆现在也是全中国遍地开花。
但是,东北各个城市还是有一些地方特色。
比如,吉林市的煎粉。
出了吉林市,哪怕到了长春,都不那么流行了。
也有一些走得远的,比如:吉林大冷面、朝鲜族打糕、糯米血肠都是一些朝鲜族特色美食,好像又代表不了家乡美食的特色。
我想了想,家乡的美食好像确实也没有什么是特别出名的。
但是总有几个菜和几个街头的苍蝇馆子,是我一回来就馋的不行不行的。
我回忆起,去年看了一个纪录片《人生一串》。
里面有个辽源的烧烤店,老板烤了一小把酱油筋,引得食客们大快朵颐。
酱油筋,是吉林市支柱性重工业——烧烤业的保留项目。
肥瘦相间的新鲜小切片牛肉,趁着还没上炉子之前,刷上酱油。
点上果木碳块,在烟熏火燎的小炉子上一点点的烧红变色,然后再不断地刷上酱油,最后撒点孜然、辣椒面。
端到了我面前,简直充满了仪式感和烧烤店小老板满满的诚意。
还有,干巴瘦,非常形象,干干巴巴的瘦牛肉。
有点像风干牛肉干放在小炉子上又被蹂躏了一把。
全部的水分都被榨干,只等着把他的签子撸他个电光火石。
整个东北烧烤的精华,都浓缩在了吉林的这些特色小串上。
配上烧烤店里烟熏火燎的烟雾。
并没有什么带金链子的东北大哥,和穿白貂的扒蒜小妹,有的只是吉林市人悠然自得的小日子。
04 家乡,是所有人永远的桃花源得天独厚的山水地貌必然会造就优美的自然生态。
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我游览了很多。
即使不带主观感情来说,吉林市的城市风光,四季分明,可以算是北方内陆城市里数一数二的了。
尤其是近3、5年来,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好像真的变好了很多。
沿江风光带,修建了很多栈道,夏季的晚饭后,去江边遛弯吹吹江边的小风,实在是惬意。
每天黑幕降临,龙潭山的龙灯亮起,照亮了雾凇桥和龙潭桥间的整片江水,路过这里的时候好像心也能被照亮了。
夏季的丰满松花湖,大大小小的水面连接在一起,划船、烧烤,实在是一片避暑圣地。
上游的丰满大坝,我从来没看到过他泄洪的样子。
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小学时候去过上面的纪念馆,讲述了日军侵华时期,强征当地百姓修建大坝的可怕故事。
可怕的历史,无意中却改变了当地的水文结构。
大坝的修建,使得流经吉林市的这一段松花江成为了整个松花江冬季唯一不结冰的一段。
由此,吸引了成片的野鸭子冬季来这里觅食。
也因此,吸引了无数的老大爷扛着三角架和照相机,在冰天雪地里一呆就是一天,冻成了一个个老冰猴。
大坝的落成也造就了雾凇的奇观。
松江雪柳,玉树琼花,神奇造化的自然景观,确实让人不得不惊叹。
家乡的风光、水土滋养了我。
但我却像一只候鸟,不断地飞向经济更温暖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一边崭新的变化中,一边不断地衰老。
就像整个东北困局一样,好像是一股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
我也不知道,最终的自己究竟会在哪里落脚。
但是吉林市,会是我永远的白月光。
这个城市温和得完全不想出风头,没想到却因为这次的新冠疫情上了热搜。
希望这座城市与世无争的善良人们,能够挺过去。
是一片桃花源,值得我们去祝福和期待。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