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贵州,不少网友的第一印象就是偏远、贫穷以及分不清“贵州”和“贵阳”,甚至以为“贵州”是“贵阳”的省会。
然而,贵州实际是一个宝藏省份,不仅鲜有地震、干旱、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而且还有3个不为人知的宝藏优势,一起来了解下具体情况吧!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却成优势大家都知道,论起经济发展,沿海城市强于内陆平原城市,平原城市又强于高原、山地地区的城市。
这是因为地理特点决定了交通便利性,交通则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
贵州作为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地形上看几乎都是山包包,省城贵阳市内也是遍地小山丘。
因此近几十年,贵州的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很多人的梦想都是走出大山。
不过,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贵州的气温十分舒适,夏天无需开空调,冬天也没那么冷。
遍地的山包包又非常适合风力发电,再加上这里处于内陆,既没有沿海城市的台风和海啸,也不像四川经常地震。
这些特点让贵州非常适合放置服务器,不少国内外科技巨头都把自己的数据中心迁移至这里。
“云上贵州”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
旅游收入暗戳戳超越云南到处都是“山包包”也许不适合经济产业,但却造就了许多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黔东南”就是贵州的重要名片之一,地处东南部,北边是苗族聚居地,南部则以侗寨为主,有着“苗乡侗寨”的美誉。
尤其是“西江千户苗寨”,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生态文化”。
此外还有“肇兴侗寨”、“加榜梯田”、“小七孔”以及“大七孔”等数不胜数的景点,贵州的旅游业其实发展得相当好,在去年的收入总数上已经暗戳戳地超过了云南。
是“天时”,更是“人和”虽然贵州都是大山,但如今的贵州不仅是高铁枢纽,而且高速公路十分发达,不仅实现了“县县通”,而且还诞生了许多世界级的高桥工程,被誉为“高桥博物馆”。
这不仅是因为贵州赶上了“大基建时代”,更多的还有贵州人民的积极奋斗精神。
上个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万物复苏,未来充满希望的年代。
1980年的贵州GDP总额仅有60亿,一度陷入了“贫困收入陷阱”,经济发展迟缓。
不甘落后的贵州大胆提出了“用商品经济的重炮轰开封闭的山门”、“以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方针,一个满是山包包的地区勇敢地拥抱了“改革开发”,让产业走出大山。
记得当时的贵阳百货大楼一度人满为患,各种洋气的电子产品琳琅满目。
再后来,身边也有许多家庭添置了电脑、移动电话(大哥大)等。
贵阳因为表现优秀,成为了内陆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城市相同的政策。
如今的贵州GDP已经逼近2万亿,与当初的60亿相比,令人无限唏嘘。
贵州,它不会让你大富大贵,不会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踏上任何捷径。
但它却几乎没有大灾大难,在隐秘和沉默中保存文明的火种,它培养的子民普遍质朴、纯真、刚毅、直爽。
以至于在黄河流域灭绝的民族能够在这里生存几千年,以至于6000年后的人们还能保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就是这片土地最伟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