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养鱼一边发电,这么神奇的项目你听说过吗?12月16日,浙江温州的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同时也是全亚洲最大的单体滩涂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顺利并入了我国的国家电网,在无数双期盼的目光中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在无人机拍摄的俯瞰图下,整个泰瀚渔光互补项目工程的全貌尽收眼底,看过的人无不赞叹它的宏伟壮观,规模之大举世瞩目。
提到当前渔业的现状,能想到的是各类养殖场利用规范化投喂、捕捞、加工等方式转化水产品获取利益。
提到发电领域那估计多数人脱口而出的肯定就是修建在众多水势湍急的江河流域中的水力发电站,虽然二者都跟水有所关联,但同时把养鱼和发电一齐运作还真是一件鲜有人知的事情,不过对于专研相关领域的人士来说,渔光互补确是一个独特新颖却又可行的工程项目。
所谓渔光互补,通俗来说就是把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结合在一起,渔业养殖想必不用过多赘述,那光伏发电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跟传统的水力发电有何区别?光伏发电是通过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转换光能、以此产出电能的技术,跟以前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热水器有点类似,不过一个是转换热能一个是转换电能,听上去很高级,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光伏发电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而我国长期以火力和水力为主的发电方式比较深入人心,相比利用太阳光能这种安全性、清洁性更高的可再生资源发电方式了解面还是不够广泛。
既然大家知道了光伏发电靠的是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那渔光互补就能很好地解释了,只要在养殖鱼类的区域水面上方布置好用作转换太阳光能的光伏板,形成一个盖住鱼塘的光伏板阵列,就能在正常进行光伏发电的同时为水下养殖的鱼类遮风挡雨,并尽量减少阳光暴晒水面,提高水域温度影响鱼类生长的情况,这种新的发电模式可以简单描述为“上可发电、下可养鱼,互不干扰、互有相补”,总的来说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可以去做的尝试。
此次并入国家电网的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地处浙江省温州市的浙南产业集聚区瓯飞围区里的滩涂上,这个瓯飞围区可不得了,光是一期的围垦工程就被冠以“国内面积第一”的名号,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更是强中之强。
本身温州就是座沿海城市,海域面积只比陆地面积差了不到4000平方公里,这就为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天然的基础优势,不过由于整体地势不高,又处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的缘故,时常会有台风自海上登陆,加上频繁的雨季,渔光互补项目设置的光伏板设备存在不小的维护难度,这也是该工程项目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
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中的550兆瓦指的是其总装机的容量,放眼国内和整个亚洲都没有其他有关渔光互补的工程容量能大过它。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士介绍: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占据了围区内将近4.7平方公里的水域,换算一下大约有18个北京鸟巢体育场占地的面积范围,整个工程安装的光伏板组件数量多达142.8万片,并按照总体规划将所有光伏板排列规整,分成了24个区块,统一维护、统一整修。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所需海涂规模大,许多位于堤坝或者海中的塔基让施工环境和操作难度大幅度提高。
本以为需要慢工出细活,谁知道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完工并网花费的时间仅3个多月不到4个月,高峰期至多派出12个作业班组,也让他们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梦想,效率之高值得我们每个人赞叹。
据悉,在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并入我国的国家电网后,将达到3.35亿元的年产值以及6.5亿千瓦时的年平均发电量,虽还不及我国国内许多大中型火力发电厂与水力发电站的年平均发电量,但也相当于整整13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总量了,况且利用光伏发电既能节能减排,又能保护环境,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大显著表现。
按官方的预估,该工程项目每年能节约23.52万吨的煤料,并减少64.8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0.97万吨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以及1.95万吨的二氧化硫排放,效果斐然,有力地推动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这么看下来我们可以肯定泰瀚5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一次完美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