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沈阳抗疫战寒24小时(沈阳抗疫视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9   来源:风电网   作者:风力发电机   浏览次数:112
核心提示:新华社沈阳1月13日电(记者曹智 陈梦阳 孙仁斌)沈阳,常住人口超过830万人的东北中心城市。2020年底,当地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一场全民战“疫”随之打响。截至1月12日24时,此次疫情全市已有37例确诊病例。2021年初,一场严寒袭扰全国。沈阳,滴水成冰。三九时节,我们选取普通的一天作为“时间切片”,走近不同时段坚守岗位的人们,还原这座城市的抗疫战寒24小时。24小时很短,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瞬息,我们希望,许多年以后,人们还能记得那些坚守的身影;24小时很长,这是抗疫时光中一个缩影,我们希望,春

   

新华社沈阳1月13日电(记者曹智 陈梦阳 孙仁斌)沈阳,常住人口超过830万人的东北中心城市。
2020年底,当地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一场全民战“疫”随之打响。
截至1月12日24时,此次疫情全市已有37例确诊病例。
2021年初,一场严寒袭扰全国。
沈阳,滴水成冰。
三九时节,我们选取普通的一天作为“时间切片”,走近不同时段坚守岗位的人们,还原这座城市的抗疫战寒24小时。
24小时很短,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瞬息,我们希望,许多年以后,人们还能记得那些坚守的身影;24小时很长,这是抗疫时光中一个缩影,我们希望,春光烂漫时,人们不会遗忘这寒冬里的暖流……【时间】1:00【地点】皇姑区塔湾明廉封闭管控区【人物】沈阳市交通警察局皇姑大队三中队中队长 杨琛凌晨1时,寒风中,杨琛又一次上岗。
站在明廉路交通岗,荧光绿色的警服很亮眼。
望着安静的街道,他说:“半夜车少,但也是精神最紧张的时候。
我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能让一辆车离开封闭区。
”疫情发生以来,杨琛开始了24小时勤务模式,值守封闭管控区夜班岗位已有半个多月。
作为中队长,他把最艰苦的夜班留给自己。
“就像上战场,你不带头,别人怎么能跟上来?”冷,早已习惯,心,坚如磐石。
夜色中,杨琛挺了挺胸脯,抬头望向远方:“我跟大伙说,咱们在这站岗,是为家人站岗,也是为沈阳城站岗。
为了控制疫情,就要把自己‘钉’在岗位上!”【时间】3:02【地点】沈北新区虎石台【人物】沈阳瀚洋环保实业有限公司医疗废物清运员 杨宁灯光柔和,街道空荡荡。
42岁的杨宁身穿防护服,和同事于洋一起开着厢式货车向市区赶去。
沈阳市有150多个隔离酒店,他们负责去收集涉及新冠肺炎病毒医疗废物。
气温-23℃,下车前,杨宁深吸一口气,打开车门,冲进夜色里。
于洋停好车,匆匆跟上。
板房里,两人填好登记表,拖着消过毒的黄色垃圾桶往外走,里面装的是集中隔离人员的医疗和生活垃圾。
用力把40多公斤重的垃圾桶搬上车,两人的护目镜蒙上一层水汽,很快结成了霜;口罩冻了又化,化了又冻,他们不以为意。
“出来一趟4至5个小时,车子装满后运到工厂无害化处理。
喘口气,再跑下一趟。
”疫情发生后,一线的40多名员工基本“连轴转”。
防疫期间无法回家,妻儿常给杨宁发微信叮嘱注意安全,有空时他就回复几句。
“把本职工作做好,让疫情早点过去,大家伙的好日子不就都来了嘛?”雾蒙蒙的防护面罩后面,依稀能看到杨宁咧开嘴笑。
【时间】7:30【地点】铁西区西站社区【人物】“油条夫妻”:李明、王丽梅“滋啦、滋啦……”面团在油中打个滚,香气四溢,金灿灿的油条冒着热气出锅了。
一阵紧张忙碌后,李明夫妻俩推着三轮车来到核酸检测点,为工作人员送上早餐。
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夫妻俩自掏腰包,给一线工作人员送了2个多月油条、豆浆,被人们称作“油条夫妻”。
如今疫情再现,夫妻俩又“坐不住”了。
“去年怎么做,今年还怎么做!”李明说,从元旦到现在,他们每天提供八九十份早餐。
发放完早餐,他们收拾一下,又变身志愿者,协助采集点测量体温、维持秩序、运送物资……“3年前我跟爱人来到沈阳,沈阳人热情,没把我们当外人,现在沈阳有困难,为大家做点事儿,也算是尽一份心。
”妻子王丽梅说。
【时间】9:00【地点】和平区沈阳集中救治中心【人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科医生 朱然9点,朱然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带着舱内医生的医嘱和患者的各项检验数据,她要向国家卫健委派来的专家组逐一汇报,制定点对点的治疗方案。
2020年底,朱然临危受命作为医疗队队长带队进驻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
汇报完工作,朱然和专家们进舱查房,对患者的俯卧位治疗、呼吸机等,她都要做细致调整。
这些工作刚忙完,她接到报告:“一位重症患者呼吸衰竭,要立即进行通气治疗和CT检查!”“马上到位!”朱然斩钉截铁,带着4位医生、6位护士赶到病房,携带氧气瓶、ECMO、监护仪、呼吸机、各种药物插管,把患者送往CT室检查。
各项救治措施随之有序开展,一分钟、两分钟……患者状况好转,医护们松了一口气。
抹去额头的汗水,朱然走出工作区:“重症科医生就是要和死神抢人。
我们会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绝不后退!”【时间】12:05【地点】浑南区恒达路【人物】美团“骑手” 小月月午饭时间,小月月正忙得不可开交。
穿着厚厚的黄棉服,戴着头盔口罩,这个24岁的女孩穿梭于各个商铺与小区之间。
“我老家在锦州,每年过年都要回去。
今年赶上疫情,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得去,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在外面过年。
”小月月拎着一兜蔬菜说。
疫情发生后,一些商家暂停营业,外卖订单少了许多。
小月月仍坚持工作。
“现在人们都减少出门了,很多人靠点外卖解决一日三餐,这份工作很有价值!”小月月说,送完外卖经常会收到客户的感谢,下雨下雪天被顾客叮嘱:不急,路上小心……点滴小事聚在心里,让她倍感温暖。
从2019年开始,这个女孩就穿梭在沈阳的大街小巷,她和沈阳一起挺过了2020年春的疫情,她相信这次同样能挺过去:“我喜欢这座城市,我愿意为这里的人们送去饭菜,我也期待着疫情早点过去,我想在沈阳有属于自己的家。
”【时间】14:30【地点】皇姑区北飞社区【人物】沈阳医学院尼日利亚留学生 梅西“妈妈,这个‘大白’是个外国人!”在第三轮核酸检测点排队人群中,一个小女孩指着身穿防护服的梅西好奇地说。
梅西向小女孩比了个爱心,孩子被逗笑了。
几个居民站得很近,他快步上前做个手势,用流利的汉语说:“对不起,请保持一米距离。
”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来,他跑上去扶住老人送到门口。
沈阳医学院派出了110名青年志愿者,帮助社区核查信息、维持秩序。
梅西等外国留学生自告奋勇参加。
“我是尼日利亚的孩子,也是中国的孩子。
去年疫情期间,我们留学生得到很多帮助,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手拉着手,一起渡过难关!”梅西已在沈阳生活了6个年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充满感情。
寒风中,他握紧拳头,对着镜头喊道:“中国,加油!沈阳,加油!”【时间】19:10【地点】大东区八王寺街【人物】沈阳新北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外网巡查员 朱光壁58岁的朱光壁从抢修点气喘吁吁跑回换热站,扒了两口饭,抓起手套,骑上电动车,又开始了外网巡查。
严寒给供暖带来挑战,不久前一次抢修中,他和同事在户外连续作业大半天,双脚都被冻伤了。
经过层层登记、测量体温、扫码等环节,朱光壁进入5号换热站。
一次网供水温度、二次网供回水温度……朱光壁将数据抄在表格上。
晚9点前,他要把辖区内16个换热站的数据回传到主控中心。
“我们的供热涉及沈阳市三个区,公司6台锅炉已全部满负荷运行。
”朱光壁边走边说,嘴边呼呼冒着白气,“不少老百姓在家配合抗疫,暖气必须烧好,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时间】22:15【地点】沈河区文荟社区【人物】社区干部 霍福红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霍福红吃过盒饭,和大家一起忙着整理居民核酸检测的数据。
文荟社区下辖10个小区,5600余户,总人口近1.3万人。
十多名社工忙得脚不沾地,工作到半夜是家常便饭。
疫情发生后,刚当妈妈的霍福红把5个月大、还没断奶的孩子送到母亲家,投身抗疫。
该到小区巡查了,霍福红擦了擦眼圈,笑了笑,站起身说:“等孩子长大,会觉得她的妈妈,为了她,也为沈阳,干过一件很棒的事儿!”午夜的沈阳,车辆稀少。
城市,已沉沉睡去。
热爱她的人们,仍然在许多岗位上、许多角落里,守望着、盼望着又一个黎明和下一个春天。
(参与记者:李铮、王莹、白涌泉、丁非白、于也童、高爽、朱辉)

 
关键词: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