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8022厂,红星器件厂1969年10月,四机部6910会议作出安排。
新疆地区新建3个小三线电子单位,红光,红星,红卫,统称3红厂。
1970年2月,区国防工办确定3红厂由农2师负责筹建,四机部投资。
1970年5月,开工建设,选址于和静县天山脚下。
代号国营8022厂,红星器件厂,库尔勒7号信箱。
规划中的产品是×××。
首批技术人员来自795厂,798厂,管理干部由兵团及农二师抽调。
1970年5月,招收的首批学员约200人进厂,图片来自原厂职工的回忆文章这是一群来自塔里木垦区各个团场的兵团二代,15、6岁的少年。
在经过短暂的军训后,部分学员被派往援建单位学习,赴京沪陕等地。
培训回来后,学员与施工队伍一起投入建厂工程中。
红星厂选址位置在偏僻的戈壁荒沟,供水困难,夏季靠一条水渠,冬天只能凿冰化水。
建设者们住帐篷草棚、喝渠水、吃窝头、啃咸菜、点油灯。
开山炸石,搬砖运土,先后干掉了3个小山包,填平了直径50余米,10米深的大坑。
修建蓄水池的时候,职工用脸盆端着水和沙子,来回往返30多米高的山头上。
1972年,部分建成投产。
1973年,基建收缩,工厂列为缓建项目。
施工队伍撤离,拨款停止。
闻名四机部的铁姑娘班接到缓建命令后,红星厂职工在临时党委带领下,自力更生搞基建。
提出【厂缓人不缓,全厂总动员,不坐吃社会主义】的口号,历时1年,完成土石方40000多立方米,管道沟4000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
四车间8班的女工积极发扬艰苦奋斗作风,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显著。
1977年,出席四机部工业学大庆会议,被授予【铁姑娘班】荣誉称号。
1974年,自治区工办决定3红厂转型。
红星厂自力更生制造了相关设备,为转产创造了条件。
1976年,正式建成投产。
1977年,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
1978年,四机部元件优选单位之一。
国营8023厂·红卫厂1970年5月,在和静县开工建设,临近红星厂。
1974年,红光,红星缓建,红卫作为续建项目。
代号国营8023厂,红卫机械厂,产品是插接件。
1979年,8023厂合并至红星厂。
保留红星厂代号和名字。
转型红星厂根据实际条件,决定停建原来规划的XX条生产线,集中力量转型。
2厂合并后,试制成功交流黑光灭虫灯、可控硅自励恒压装置。
其他民品还有串片对流散热器,钢制柱型散热器,小型风力发电机。
1982年,全国QC先进小组。
1985年7月,下放巴州管理。
1988年,贷款引进日本器件生产线。
迁库尔勒市区(注册)。
3年后项目烂尾,这笔约600万的贷款,成了红星厂的绞索。
1997年,负债1200余万,濒于破产。
1999年,作为脱险搬迁项目,与天炭合资,新建15000吨新型炭黑工程。
2000年,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