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被撕碎的真相,探寻创新的轨迹第四章:智能城市第二节:自生利润的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智能建筑的基本理念是自生利润。
以民宅为例:在传统城市民宅不仅要缴纳停车费、物业费、取暖费、卫生费、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等,而且还有很多隐性的成本支出,如电梯、各种管道维护成本。
这种基于充分就业思维下的建筑不仅住的人不舒服,作为小区物业同样也只能获得微薄收入。
智能城市的住宅直接与玻璃生态大棚对接,通过生物技术研发出环保的日化用品,使智能建筑排除的水资源经过简单处理,即可以用于智能农业生产,经过农作物处理的水资源排除沟渠,最终流入湖泊,补给地下水,随后地下水被抽取,进入智能住宅,水资源经过智能建筑只是相当于增加了一些肥料,因此,优质的自来水是免费。
冬季取暖的锅炉同样与生态玻璃大棚相连通,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为大棚内的果蔬施肥,这与荷兰人在大棚内燃烧天然气给植物施肥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智能城市社区的底商并非坐落在道路旁,而是同样位于玻璃生态大棚旁或玻璃生态大棚内部,使餐饮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样用于给植物施肥,而非污染大气。
另外,这种底商供给使健身、休闲、咖啡、茶艺等服务设施会获得一个独一无二、富氧健康的环境。
智能建筑另外一个特点是电力的自给自足,高高耸起风电发电设备就坐落在小区的周边,由于输电距离更短,电力损失极少,人们以消费拉动智能城市风电企业的发展,而后者的100%股权属于智能城市居民……智能城市公民茶余饭后在智能控制的玻璃大棚内休闲、娱乐、健身,在给植物施肥之余,亦可以在不经意间学习各类农业常识,并有机会发现新的优选品种,推动创新发生。
总之,智能建筑本身是长寿命的,智能建筑因人的居住而自动产生利润,人们并不会因居住和使用而为智能建筑支付额外费用。
社区的物业与智能玻璃大棚的经营者、智能大棚内的智能餐厅经营者重合。
智能建筑本身高度集约、可循环。
(1)住宅:在旧机制下,底商是无限供给的,恶性竞争的结果是,有多少底商就会冒出多少经营者,无限的底商对应无限的底商租金,这又对应着无限上涨的物价。
因此,在旧市场格局下,谈智能建筑纯属炒作“噱头”。
在智能城市环境下,整个市场开始陷入平静,安静下来的人们才有闲情雅致来搞真正的智能建筑。
所谓智能建筑并非要绝对高科技,而是要充满人性化和便利性,让所有人舒适与幸福;让生活成本下降,而不是提高;让环境变得可以永续,而不是先破坏后治理。
基于以上几点认知,我们可以简单设想一下智能城市居住区的智能建筑群。
①基于便利的考虑,智能建筑可以采用高层设计,每栋住宅27层,每栋5个单元,每个单元4户,每户120平米使用面积。
1-25层为居住区,25-26层之间设置隔音层,26层分为A、B、C两个区域。
A,区域为不含生鲜商品的自选大型超市。
自助购物区所有商品通过摄像头实施无死角监控,同时,依靠自带电子秤系统的电子购物车和基于位置定位的智能软件结合,通过重量和位置智能化判断购物者购买商品类别、数量,通过智能手机账户系统直接扣费,使购物实现无人化。
B、创意商品预订区、3D玩具打印区,如服装,人们可以在这一区域通过智能机器帮其测量准确的三维,使服装生产达到量身定制的目的。
C、棋牌娱乐区,为中老年人提供免费娱乐场所。
27层为免费健身区,内设健全的健身器械,台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健身设施。
多增加两层使底商租金成本降至零,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基础娱乐与健身成本降至零。
反观如果以别墅来支撑这些基础设施无疑成本是极其昂贵的,也是极为不方便的。
(2)基于可循环的考虑:智能建筑采取高层设施,但容积率却很设定很低,按照1:1的容积率,占地8亩的高层建筑会闲置出192亩空地,这一面积足以支撑在每栋楼之间建设玻璃大棚,用于种植花卉、果蔬。
智能建筑冬季取暖的锅炉房产生的CO2是玻璃温室最好的废料。
……同样,在玻璃大棚中,配有智能餐厅,人们可以在这里采摘新鲜果蔬,由智能厨房按照联网的电子菜谱烹炒可口的美味,智能厨房产生的CO2再次变为玻璃大棚内植物的肥料。
小区内500户居民共享的玻璃大棚带来的产出不仅能够解决小区取暖问题,而且使小区居民不需要缴纳物业费、取暖费、保洁费、停车费。
当然,作为附加赠品,玻璃大棚同样带给小区居民一个介于室内和室外环境之间的独特的充满鲜花和水果的世外桃源。
玻璃大棚并非我们传统认知中的低矮、狭窄、简陋的大棚,而是内部设施豪华的、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建筑,电脑调节内部环境的舒适环境,以150亩为一个单元,面积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2.27倍或标准足球场的140倍,河水经过人工渠穿过玻璃大棚,流入人工湖泊之中,大棚内除了配有商业服务设施还有专用社区居民使用的游泳池,同样,游泳池的水也是可循环的。
大棚分为蔬菜种植区、水果种植区和鲜花种植区。
玻璃大棚提供的服务主要以DIY为主,从咖啡、就餐、花卉购买莫不如此,微量的人力投入使玻璃大棚保持着极低的运营成本。
(2)商业建筑:由于没有就业需求,因此无需重复建设所谓底商,也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低端娱乐场所,每座建筑因需要而建,会经过智能城市居民反复协商与讨论,建筑的设计方案采取互联网招标的方式进行,每座建筑都会追求独特性和环境友好,每座建筑都是智能农业与绿色环境的延伸与补充,追求与自然浑然一体。
商业建筑与居住区分离,其基本理论是无人化或少人化。
在数百平方公里开阔空间,旅游者看到的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自然之色,湖水、沙滩、牧场、牛群、鲜花……一站式的购物中心、温泉自助式酒店、猎场、游乐场、智能化自助餐厅、KTV、电影院等人工建筑只是自然的点缀,每处商业设施会因独特的环境变得独一无二。
来这里,每项服务的售价几乎都会低于消费者的预期。
原因:①智能农业本身已经具备极高效率,吸引大量游人来此消费,购买这些经过深加工的农副产品已经可以使智能农业收益获得几倍增长。
因此,旅游只是智能农业的延伸,并非以获利为主要目的。
这和英国人修建运河、荷兰人修建风车一样追求的是实用价值,旅游只是副产品。
商业设施的更多目的是让消费者来产地直接消费这些商品与服务。
②智能城市建设剩余的资金是零成本,是免费的,对智能城市而言,大部分营收是净利润。
③一旦将旅游业视为所谓支柱产业,必然带来本地居民生活成本的提升,这显然与智能城市的初衷相背离。
充沛的资金、零成本的土地资源和垄断环境,使智能城市的商业服务企业能够按照谷歌的方式自由的创新,周边高成本地区的旅游设施将变得黯然失色。
京津唐大量的消费者每年在这里花上几百元至数千元就变得顺理成章。
有了这些营收,再次用于研发智能化的设备,进行建筑领域的创新与探索,3D打印建筑,纤维陶瓷建筑,纤维建筑,其他特种材料建筑……商业建筑的创新将为未来民用建筑的发展探索新路径。
经典出现的原因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创新的结果,当我们急切去追求经典之时,我们往往创造的是乏味,但当创新变得自由,内心变得安静,人们为了愉悦自己而创造,而设计,而建造,那么经典自然会拔地而起。
对于一个空白市场,所有成本都是人力成本。
建筑和商业本身出发点都是基于无人化设计、少人化的智能化设计,智能化的DIY体系让这里的商业变得独一无二。
免费土地加微量人力成本使整个商业运行会远远低于全球所有地区。
低成本会形成虹吸效应,使消费、技术向这一区域汇聚。
这些新技术、新理念刚好是传统商业的克星,因此,所有智能化技术成果的转化都将是领驭全球的,这些技术成果的输出反过来带给智能城市利润,这种乘数效应叠加将变得更加可观。
(3)基础设施:中国人普遍痴迷天安门广场,其内在逻辑在于:中国其他地区缺乏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
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任何公共资源都不能长期的存在。
在放任自流的市场中,人们见什么东西会侵占什么东西,公共资源是匮乏的。
在人们心目中,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但天安门广场其实仅有44公顷,在新兴的智能城市每人只要贡献出0.33平方米(100万户,按每户3人计算),那么,其中心广场的规模就可以达到100万平方米,约等于天安门广场的2.3倍。
广场周边既可以是牧场,亦可以是教堂,还可以是游乐场,具体选择完全依照智能城市居民的意愿执行,每个智能城市居民表达自身意愿的成本为零。
同理,大剧院、艺术中心、文化中心及其他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可以完全按照群体意愿去规划、建设。
(4)绿化:环境友好与经济性是智能城市绿化追求的方向。
美化环境的植被会以经济作物为主,对智能城市整体而言,即使有智能城市的居民和游人“盗取”广场、路边…的经济作物产出,也不影响这些产出对整个城市的贡献,因为被“盗取”的经济作物最终被装进了“人类”的肚子里面,受益者最终会绘声绘色的帮助智能城市做免费的推广,这对旅游的拉动又是显而易见的。
与花卉绿草、松柏、梧桐等传统绿化植被比较,显然以桃、李、杏、苹果、梨、山楂、核桃、葡萄等经济作物来装饰城市、道路、社区等,更具诱惑与魅力。
这也会为本地居民增加生活情趣,即熟即食,激活的不仅是味觉,更是心情。
让孩子更早愿意接触自然,了解农业,金灿灿的果实远比教科书来的更加实在。
(5)可追溯:智能建筑应该是可追溯的,每栋楼房的建筑设计师、施工者、材料供应商的名字都会被铭刻在建筑之上,这既体现出对知识和劳动的尊重,又能够使创建者愿意主动创造屹立数百年的不倒建筑。
当大量的百年建筑出现,自然会消灭中国人“拆呢”的欲望。
生活休闲才会有艺术发生,国人无限迷恋“十二生肖”等所谓国宝之时,意味着,我们的过去是如此乏善可陈。
智能建筑的起点是人文关怀和内心安静,人们乐于将为智能城市作出突出贡献的每个人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雕刻成完美的个体雕像之时,那么,智能技术附着在这种建筑思维上才会散发出奕奕的光彩相关疑问:(1)、这种建筑的投入是否过高? 审视建筑的基础成本,钢筋、水泥、砂石料、人工成本。
由于房地产公司大多以取巧的方式建设房屋,让建筑公司先垫资建设,而一般的包工头根本不足以垫资,就行形成逐级分包,逐级垫资,这些垫付资金面临极高的违约成本,因此,传统住房开发实际上和高利贷本身并无差异,高风险的资金全部要求高回报。
在这种背景下,建筑成本也仅为每平米1500-2000元之间。
智能城市手握1800亿的订单,完全可以从产业链源头进行整合,收购唐山附近民营中型钢铁公司(含铁矿石)、水泥公司、玻璃制品、工程机械制造公司股权,从源头上确保钢材、水泥质量,并将材料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在农民成为智能城市主人之后,智能城市的建设者拥有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沙石料资源是免费的。
材料的优质低价是控制建筑成本一个重要方面。
从源头整合资源,那么,建筑所需钢筋、水泥、砂石料、玻璃及其他原材料的成本几乎可以降至忽略不计的水平。
同样,智能城市也可以采取收购建筑公司的方式,来降低建筑成本,提升建筑质量。
“源头计划”将使优质与低价得以兼顾,毛坯房的成本控制在1000元以内并非没有可能。
剩余数百亿预算可以以同样方式从产业链源头整合建材、家具、油漆、灯具、洁具、厨卫等企业,使1500元/平米交给消费者的不是简单的毛胚房,而是精装的房屋,这会让智能城市居民避免遭受持续的装修噪音污染的痛苦。
至于玻璃大棚、智能厨房、增加的26-27层配套设施,折算到单户头上的成本也是微乎其微。
这些产业同样会为智能城市带来行业整合机会,如玻璃大棚的开发公司、生产公司、基于生物技术的日化用品公司、智能厨房的研发公司、智能设备的研发公司。
这些项目细化分解为不同模块通过互联网招标,在全国、甚至全球招募合作伙伴或运维团队,为智能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创新企业。
在旧市场之中,效率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①每寸土地都被注入高昂的成本,使创新要面临大量壁垒,以电动汽车为例,在一线城市购买一个停车位的成本远远超出电动汽车本身的成本,修建一个充电桩的占地成本远远超出其造价……②大部分劳动者因背负高昂的生活成本而成为人力负担。
③每笔资金都有强烈的获取高额回报的急切要求,急的结果是恶性竞争。
艺术化扭曲的高成本旧市场,创新只能被锁死在角落里,独自落泪。
消费主导,零成本的空白市场将可以使技术自由交配,这里并不歧视“落后”技术。
因此,智能建筑的功能上看似较传统建筑投入更多资金,但实际建筑成本依然可以有效控制在传统建筑的范围之内。
另外,更多商业投入是建立在滚动循环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有了清晰的方向。
那么,人们愿意将产生的利润继续投入到让自己生活更好,收入更高的赚钱项目之中。
每个因智能城市而整合的企业都将获得良好的成长空间,因为这些企业将获得两份收益,一份来自智能城市内部的垄断订单,一份来自外部市场的订单。
为喝牛奶而养牛对个人是不经济的,但对智能城市却是经济的。
在效率极高的现代社会,只要货币能够自由循环,建筑实际成本趋近于零。
每个因智能城市建设整合的供给单元都将成为盈利单元,因为“不劳而获”是人类无差别的愿望,智能城市建设也具有持续性。
(2)、直接开发精装楼盘是否会造成千楼一面、千房一面? 统一实施的好处在于人们可以统一超前的规划,500户一栋住宅,100万户共需2000栋住宅。
通过互联网以社会招标的方式征集楼盘整体规划方案、楼盘建筑方案、房屋精装方案。
大致采取1:10:100的原则。
即总规划一个,楼盘建筑方案10套;房屋精装方案100套。
这样既能保证建筑整体浑然一体,又能体现各个小区群独有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可以从100套精装方案中选出自己心仪的精装方案。
将权利交给智能城市居民(市场),那么,群体能够轻松解决在旧市场之中看似难以逾越的难题,大众的选择往往会超出规划的预期。
因此,我们无需担心千楼一面,千房一面。
统一的楼层与面积规划能够让人们内心获得安宁和祥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比欧洲和中国,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欧洲的民宅基本上是千楼一面的,很规整、很安静、很祥和,而商业设施、宗教建筑又会是精雕细琢,直插云霄。
正是民宅的合作,才体现出商业建筑的竞争力。
反观中国,商业是民宅,民宅也是商业,底商是民宅,民宅同样是底商,装修1、3、5、7进行中,2、4、6同样不消停。
在一个充满无休止恶性竞争的“泥潭”之中,我们都希望展现个性,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没有个性的表现。
整体的规整,细节的精益求精,显然比所谓建筑创新更具魅力,也更符合所有人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