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气候经济高峰论坛举行,金融专业人士、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原文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受邀参加首届气候经济高峰论坛。
何为气象?空气的形象吗?气象以多变著称,所以叫气象万千。
如何理解气候?我想气候就是长期平均的气象。
我和气象圈内同仁有过一些讨论,包括对气象科学本身和人类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面临未来的气候变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影响等等。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初步交流研究。
首先来看下面两张图,其中有很重要的两个基础观测。
上图(黄线)为碳浓度,从1850年到现在大概是170多年的历史,上面的插图是最早在夏威夷的大气二氧化碳观测,内部有一个小的波动是联动的月度频率周期,外图是年度平均数的展示。
下图是人类从1850年开始二氧化碳排放记录。
大家知道世界第一次工业经济博览会在1851年,代表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西湖博览会在1929年,大概是1850年后面的七八十年的样子。
工业革命其实肇始于1776年左右,也就是说1850年的工业博览会是在工业革命开始的近80年之后,当时已是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其影响已开始显现的阶段;这个阶段全球碳排放也就每年2亿吨,而现在已经是每年362亿吨。
如果把刚才那两条曲线合并,我们可以看出来碳排放和碳浓度的增加趋势是非常一致的。
从1850年到2021年,碳浓度从285提高到417,这两点的差值可以看成碳从1850年以后的升幅,碳浓度增加132个PPM,比较同期的温度升幅为1.28度,这与刚才翟先生图中结论也很一致。
这些研究证明可能就是人类而不是其它的自然因素造成的碳浓度提高、全球变暖。
碳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幅度也非常吻合。
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结果就是说如果碳的浓度升高一倍温度要增加3度,按照我们现在实际的观测,相当于实际上我们升高了45%,温度增加了3度的45%,就是大概1.3度与上面说的1.28度温度升幅很接近。
刚刚翟先生讲的1.5度,相信这条曲线如果再继续往上延伸很快就会到1.5度。
不了解气象的人也许不一定理解为什么1.5度这么重要,但今年夏天咱们国家南方的高温,全世界范围内的酷热山火等恶劣天气已经在给大众普及温度提高、气候变化的后果。
事实上,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快就会升温达到甚至超过1.5度,恶劣高温天气越来越多,包括其他灾害频度、强度都在提升,我们的生存环境将变得非常恶劣。
当前,人类遇到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问题。
刚才解振华先生讲了一个现象,过去发展中国家不太愿意减排,要想发展就要有能源,限制排放的话担心发展可能受到影响,而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开始关心环境、生活质量、未来子孙,所以他们愿意更快地减排。
但是现在情况一变它又调过来了,发达国家面临衰退挑战更大,又怕对经济造成影响,它对减排承诺在回缩。
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利益发展观点、思考角度,这个可以理解。
但我想起有一本书的题目叫做《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最终这个地球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因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天气是绕地球不断地传导,相互影响。
气象必定与世界各国都息息相关,而要想防范气象灾害也是要相互联系,分享经验,合作共赢。
无论是哪国过度碳排,最后结果都是全人类来共同承担。
那么,气候变化的问题有没有出路呢?它是有可能通过科学的来解决。
我下面讲的内容也正是从科学到经济,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推动技术实现的作用,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生活的环境,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刚才讲了碳排放与碳浓度的关系,下面这张图我称它“澡盆原理”。
排放600多亿吨,最后折算每年6.9个ppm,就是百万分之一的浓度水平。
但是碳浓度每年上升2个ppm。
为什么人类工业活动释放到大气里面的碳有6.9ppm,但是大气中碳浓度最后只升高了2.0ppm。
这背后的道理就像这个水池子一样,排放相当于水龙头不断地往澡盆里灌水,水位就会上升,但是如果这儿有一个下水道是开着的,有一部分在往外流,这里面的水位升高就会比进水的量要小一点。
既然排了6.9ppm,但是只上升了2.0ppm,说明漏掉了或是被吸收掉4.9ppm,那这4.9ppm上哪儿去了?我们发现三个最重要的地球系统:大气、海洋(就是水),还有生物圈(主要是植物),放到大气里面的碳有一部分会融在水里面,因为二氧化碳的分压提高,向水里面的溶解增加,剩下还有一部分是被绿色植物吸收了的二氧化碳,所以又少掉一部分,再剩下一部分吸收不掉的就是这个黄的,就是最后排在大气里的。
其实排放到海洋的二氧化碳相对不多,但这个其实更可怕。
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就变成碳酸,碳酸的浓度不断在提升,而珊瑚、贝壳类等海洋生物本质都是碳酸钙,随着海水酸性的提升,这些生物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将是对环境巨大的变化。
可能人类不生活在海洋中,对海洋酸化感受不直接,但是迟早我们都会受到它的间接影响。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目前数据可以追溯到1965年,近60年的历史。
可以看出来红线是人口,总体在增长,但是平均年增速也就1.5%,较为稳定。
而蓝线是我们的经济,是产值数据。
经济的增速比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不少,这对应的是全世界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但是付出的代价是能耗,也就是下图的黄色线。
全世界原来在60年代初的时候用掉53亿吨标准煤,现在已超过200亿吨标煤/年,人均2.6吨标煤/年;而最上面灰色的线则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现在已经超过300亿吨/年。
世界产值增长对应的煤耗弹性总体是在下降的,现在速度已越来越慢了,这是改善与进步。
但是,增速只是下降而已,总量使用还是不断提升,这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仍然可能是不断加剧地。
我们再来看一下经济学上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流量是产值,也就是每年生产的增加额。
存量是投资以后形成的资产,比如公路、铁路、工厂、住房等等,今天没有时间完全展开讲,主要是希望让大家有一个总体感觉,经济结构中各变量是互相影响的,存量与流量是关联的,这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
经济学也可能比较生动、有意思的。
经济学的主体跟气象学的主体不一样,气象学的主体是空气,是云,是雨。
这些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但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恰恰是人类的活动,甚至是人本身。
但是你觉得人类的活动就是主观的吗?其实不是,具有主观的人的活动,在群体总体意义上看是遵循着比较客观的规律,背后有它自己的运行逻辑。
我们是在试图抓住这些经济学的道理,并运用这些经济学原理进行科学分析。
下面两张图是我国的产值能耗情况以及经济帐本。
时间关系我不展开细讲,大家可以比较来看一下我国与世界的数据。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能耗更具象化的表现。
从原来将近10亿吨标煤,增长到目前50亿吨标煤左右。
我们将能耗按不同行业进行结构化分解,这里包括了水泥、钢材、化工、电力、玻璃、交通等,我们做这个分类也是想看看从哪个行业入手尽量减少碳排,以最终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
比如钢材,过去用焦炭炼钢。
为什么用焦炭炼钢?因为要把三氧化二铁的氧气置换出来,碳氧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剩下来的就是提纯后的铁。
但这样会形成太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双碳”目标。
科技在进步,现在有可能利用氢气去置换出氧气,而且氢置换的活性可能比碳还要强。
倘若直接用氢去置换氧,最后生成的是水,剩下纯度更好的铁,同时又可能不产或少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过去受发展阶段目标等因素所限,对碳排重视程度不足,且焦炭的技术已很成熟、成本也不高,就没有动力去改变。
现在“双碳”目标已经制定,倒逼我们去改进工艺。
假如未来完全用氢炼钢,是可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
我们国家光是炼钢及为炼钢而炼的焦炭,一年就得几亿吨煤,对应十几亿吨的碳排放,如果把这块减掉了,就向实现“双碳”目标更进了一大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是有可能性的。
当然,减少碳排最重要可行的方法还是—光伏发电替代火电。
太阳是我们能看得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