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上半年就有消息称将推动42GW海上光伏投资,其中确定约23GW为海上光伏,其他为风光同场。
其他沿海省市也在观望,若山东推动的效果较好,或有跟进可能性。
海上光伏有桩基模式和漂浮式两种,现阶段以桩基模式为主(滩涂、潮间带)。
目前海上漂浮式还在从0到1的过程,判断明年将有项目落地。
山东明确在25年有3gw左右的海上漂浮式的投资目标,目前给予每瓦1元左右补贴(每年有退坡)。
长期趋势来看,漂浮式在海洋场景中更有经济性,且环保问题较小。
漂浮式海上光伏目前海上漂浮式光伏造价较高(但没有精确数值),其中浮体环节约1元/瓦,锚固系统约1-2毛/瓦,海工成本较高,未来有降本空间。
发电效率来看,水上光伏比地面光伏发电量通常高5-10%。
目前针对海上漂浮电站担心的浪大风大微生物等问题均有成熟解决方案,新加坡已有项目落地,大规模应用核心是成本问题。
降本曲线来看,16-17年淡水的漂浮电站漂浮系统1.3-1.4元/瓦,现在基本上已经降到6毛/瓦;核心是组件效率提升,漂浮系统的迭代以及施工工艺的优化。
总体来看,海洋漂浮光伏有降本空间,但打桩式空间不大。
海上光伏与风电并非竞争,更多互补。
风机规模越大,风区面积也会增大,风机塔筒之间可以用海上光伏,这样能够高效运营海洋资源,提升发电量,降低海缆等成本。
海上光伏如果明年有建设落地,催化首先是利于山东的海工设备公司,比如大金重工;漂浮式光伏的话就是亚星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