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晶科能源的终端产品专注于组件。
但是,从生产结构来说,公司是趋向于一体化的结构。
公司目前有 6GW 的硅片产能、4.5GW 的电池产能、约 8GW 的组件产能。
目前,公司的单晶比例在增长。
2017 年底产能,预计硅片 7GW,其中大概 3GW 的单晶,4-4.5GW 的多晶。
2018 年,单晶的比例会继续增加,全年预计单晶和多晶的比例是 5:5,到 2018 年底有可能单晶多于多晶。
此前在上饶市的“双倍增”计划只是和政府合作的口号,产能肯定会增加,但是短期内翻番是不可能的。
供应商情况国内国外的供应商的比例大概是 5:5。
国内供应商包括,大全新能源、协鑫、中能等。
公司基本不找隆基进货。
因为公司的瓶颈主要在电池产能,进货直接买单晶电池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买单晶硅片。
另外,隆基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保利协鑫和中环,但是未来将晶科能源视为主要对手。
行业情况硅料上游的壁垒比中游高,需要更长的周期,时间和技术积累要求高。
目前来看,国内的企业还是比较粗糙的,都是拼电费。
实际上,不止要看电费,技术也是很重要的。
晶科能源处于行业中游。
由于最终目的是为了平价上网,补贴和电价只可能下降,终端价格无法大幅提升,因此终端价格下降,上游成本上升,造成中游盈利被挤压。
综合实力而言,美国上市的几家一线厂商最具优势,拥有品牌优势,包括晶科能源、天合、阿特斯、晶澳,优势都集中在组件端。
局部而言,硅片占优势的是隆基、中环。
一线厂商基本上都从硅片做起,即硅料不做。
公司认为阿特斯有可能未来会放弃生产,因为本身的生产较弱。
行业产业链长,各家的定位和策略都不同。
晶澳基本上处于私有化状态,天合在准备 A 股上市,晶科能源是分拆下游电站业务在 A 股上市,保利协鑫在收拾烂摊子,隆基势头最好,但是也面临着中游的竞争和单多晶转换的问题。
行业竞争格局复杂,整合机会存在,虽然一线厂商的话语权在变大,但是集中度还是很低,也没有出现过大型并购。
晶科能源、晶澳和天合合计的市场份额在 20%左右。
随着单晶产能扩张,明年多晶的产能部分会被淘汰,很多小的企业会被淘汰。
行业周期电池的行业周期性强,之前几年一直都不赚钱。
现在做电池就要做 PREC 电池,普通电池已经没有意义了。
而因为今年 PERC 卖的太好,资本开支在最顶点,公司没有必要去扩大。
拉长周期来看,目前电池的盈利快到周期的底部。
需求端看,太阳能是个增长性行业,但仅在于需求端。
供给端叠加,太阳能是个周期性明显的行业,受政策驱动,政策带来市场。
从时间上来看,电池基本上一年都不赚钱,理论上讲,电池的盈利快要到低谷,但是叠加多晶向单晶转换的趋势,对于一线厂商来讲,在盈利低谷的时候要被迫扩建单晶产能。
公司为什么不扩建电池产能,一是不愿意在不盈利或者微利下扩产能,二是公司也扩不动。
多晶向单晶转换的趋势比较明显,市场需求导致公司有钱都往单晶硅片扩。
除了公司之外,其他一线厂商也在扩单晶硅片。
单晶硅片价格走势此前隆基下调单晶硅片的价格,公司认为需求端强劲,不需要担心。
价格下调的原因:一是单晶的溢价,今年主要来自 PERC,PERC 产能目前没有释放,导致没有那么多的单晶硅片能够做成 PERC。
市场上有很多普通的单晶产品,普通单晶产品的价格相对虚高。
单晶产能在释放,普通单晶产品价格下降,拉动了整体单晶的价格下降。
二是隆基自身的压力,其他竞争者都在追赶,成本优势下降。
虽然未来硅料的价格是会下降的,但是目前看局部供应单晶的硅料是供不应求的。
这个行业属于需求端不能涨价,只能降价,而成本的价格(尤其是硅料)又控制不了,因此盈利受挤压。
各国装机需求明年展望国内电站的装机需求按照国家指引,大概 21.5GW。
分布式的装机量不确定,认为明年应该可以达到今年 20GW 的规模,但是无法预测。
假设中国能够装 50GW 的话,全球明年 110GW 没问题。
其中,认为美国略有下降、印度增长、欧洲增长明显,大部分变数在于中国的分布式装机量。
公司认为,太阳能未来在需求端还是有想象空间的。
一是因为分布式推行,国内有大量屋顶可以做,目前渗透率 5%,很低;二是因为成本下降带来了很多实质性的需求,比如说欧洲市场稳定招标,不需要国家补贴。
拆分下游电站业务,晶科电力拟 A 股上市晶科能源将电站业务出售给了公司大股东,这笔交易在 2016 年以及完成,2017 年初交割。
公司 3 年前就想将电站分拆在美国上市,但是太阳能行业情况不好,再加上 SunEdison 破产。
同时,电站的现金流非常差,而美国投资者非常看重现金流和EBITDA。
晶科能源的电站,无论是收购还是自建的,基本上是国内质量最好的,即使这样还欠很多钱。
电站业务对于公司是个负担,没有提升估值,虽然有盈利但是现金流为负,重资产,还有 10 亿美元的外债。
拆分后,晶科能源 2.5 亿美元入账,减少了 10 亿美元的负债。
晶科电力之后进行了一轮融资,估值 100 亿,其中有pre-IPO 溢价。
公司估计晶科电力在 2018 年 3 月可以上市。
晶科能源将下游电站业务从上市主体中拆分出来后,成为纯制造企业。
刚拆分的时候,晶科能源和晶科电力在业务上还有一定的交叉,主要是在互用项目上。
但是,由于晶科电力在A股已经递交IPO申请,而A股在企业独立性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晶科能源和晶科电力的业务必须切割。
因此,晶科能源目前不做新的下游业务了,原有的下游业务保留,待晶科电力上市后有可能重新开展下游业务。
目前,晶科电力与公司仅有一点点的关联交易,占比很少。
虽然拆分了电站业务,但是公司的员工数量基本没有下降,因为下游主要是开发团队,人力需求不大。
目前,全球员工近 2 万人,主要是生产工人,大概有 17000-1800人。
“201”条款及其可能的影响美国企业向美国 ITC(国际贸易委员会)递交了关于贸易救济申请措施的诉讼。
ITC第一次判断认为有伤害,提出了 3 个组合方案。
中间有 1 个多月的时间给诉讼双方本报告不可对加拿大、日本、美国地区及美国国籍人士发放斡旋,但是没有结果。
目前,这个诉讼刚递交给 Trump,总统有一定裁量权,若同意 ITC 的方案,就会立即生效;若总统的建议与 ITC 有较大分歧,就要提交国会;若总统完全反对 ITC 的方案,也需要提交国会。
“201”暂时没有定论,属于不确定性。
目前来看,公司认为增加关税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增加关税成为现实,对公司明年的销售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已经提前释放了。
美国的开发商 2018 年上半年的需求基本上在 2017 年底释放,“201”基本上就是影响美国 2018 年下半年需求,影响不太大。
此前,隆基宣布在美国建厂,但是公司认为若关税维持在 35%,则不太需要在美国建厂,还需观望。
本文源自中金在线香港特约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