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漳浦曾氏(漳州曾厝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8   来源:风力发电机   作者:风电滑环   浏览次数:127
核心提示: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漳州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漳州传统文化源于中原,又具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黄土地文化的本色,又有海洋文化的特质。“海滨邹鲁”是漳州城市的传统标识,“爱拼敢赢”是漳州民众的文化性格。漳州人在海外发家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回故里“起大厝”(漳州方言“建造房屋”之意)。由于受海外建筑的影响,他们兴建的宅第往往带有鲜明的南洋风格,而漳州方言称“洋”为“番”,因此这些具有南洋风格的建筑就被称为“番客厝”或“番仔楼”。历经岁月,漳州城乡至今仍保存着不少番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漳州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
漳州传统文化源于中原,又具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黄土地文化的本色,又有海洋文化的特质。
“海滨邹鲁”是漳州城市的传统标识,“爱拼敢赢”是漳州民众的文化性格。
漳州人在海外发家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回故里“起大厝”(漳州方言“建造房屋”之意)。
由于受海外建筑的影响,他们兴建的宅第往往带有鲜明的南洋风格,而漳州方言称“洋”为“番”,因此这些具有南洋风格的建筑就被称为“番客厝”或“番仔楼”。
历经岁月,漳州城乡至今仍保存着不少番客厝、番仔楼。
这些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见证了漳州人勇于拼搏进取、善于吸纳外来文明的文化性格。
曾氏番仔楼外景01 气势恢宏 布局严谨曾氏大厝位于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东美村墩上社,包括番仔楼和大夫第两大部分。
曾氏番仔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共有13幢楼房、99个房间,分9个院落,总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呈“凹”字形布局。
前排正中间为曾氏宗祠,门窗、房梁上布满各种精美的石雕、木雕,呈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其余98间则以宗祠为中心,基本上是左右对称有序布局,分为前、中、后三排。
楼房外面的方形廊柱,柱与柱之间的半圆拱门,从东南亚购买运回的欧式彩色瓷砖、花瓶状的瓷制栏杆,都表现出鲜明的南洋风格。
在第二排楼房的中楼二层中间主厅设有取暖壁炉,壁炉的烟囱像两只耳朵立在楼的屋顶,楼的两侧建有钟楼,洋溢着异国风情。
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又融入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特色,楼房内部的通风、采光参照中国传统做法。
建筑把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与海外舶来的南洋风情融为一体,目的就是尽可能更加适宜人的居住。
13幢楼房通过回廊和天桥连成一体,即便刮风下雨,在整个建筑群中穿行,都不用撑伞,可见其建筑构思之巧妙、整体布局之严谨。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大厝的供排水系统。
在番仔楼的后花园东边有一台风力抽水机,利用风车抽取井水,储存于楼顶水塔内,再通过锡质管道流向各座建筑。
番仔楼前有一口月池(后被填为平地),月池一边连着九龙江,一边连着整个建筑群的下水道,排水十分畅通,整个建筑群无论在哪个角落把小皮球扔进下水道,都会顺着下水道流到月池中。
100多年前人的智慧对今天我们城市科学排水、预防内涝仍有一些有益启示。
大夫第则是典型闽南风格的三进式大厝,集闽南建筑技术工艺之大成,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有39个房间。
两座大厝经历百年的风雨,至今风采依旧,仍然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昔日的辉煌。
曾氏番仔楼精美的构件02 工艺考究 精美绝伦曾氏大厝,无论是传统风格为主的大夫第,还是把南洋风格融入传统元素中的番仔楼,其建筑工艺都十分考究,屋架、梁枋、斗拱都精雕细琢。
随处可见的木雕、石雕、砖雕,其精致程度无不令人击节赞叹。
当时的主人以重金聘请各地著名工匠来施工,有“一斗石粉一斗银子”的说法,这既可以看出主人出手阔绰,也可以看出主人对工艺精湛的追求。
屋梁和斗拱等处镀的金都为真金,时过百年,现在看起来仍然金碧辉煌。
呈现典型闽南建筑风格的大夫第的精美木雕更是引人注目。
大厅的一对透雕花窗十分实用又美观,光线可以通过透雕的狭窄缝隙从窗外透进窗内,但窗外的人看不见窗内的东西,采光、通风的方式极为科学巧妙。
更巧妙的是横平竖直、看似普通的窗棂图案隐藏着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上联是“花开千秋雪”,下联是“日出万家和”。
不认真观看、仔细琢磨是看不出其中的秘密的。
大夫第透雕花窗03 面向大海 奋勇开拓曾氏大厝是当地的华侨巨富曾振源花巨资建造的,其中番仔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历时14年,耗资白银17万两,方才大功告成。
大夫第的建设要比番仔楼早10多年。
曾振源在东美村墩上社度过了他艰辛的青少年时代。
为了改变命运,他只身前往南洋谋生,经过不懈努力,在异国他乡立稳脚跟,与其舅组建星洲海港船务局、丰源航务局,在新加坡发家致富,后又到印尼三宝垅开创实业,在其事业鼎盛期拥有29艘轮船,充分展示了漳州人敢闯敢干、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
曾振源发家致富后不忘桑梓故里,在家乡建造了这两座大厝。
这更多地体现了华侨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曾氏番仔楼前排正中曾氏宗祠(家庙)门前有一副楹联:“祖泽绵长距鲁国已七十五世,庙貌壮丽冠芗江之廿八九都”。
下联说“庙貌壮丽”,自然不乏光宗耀祖、踌躇满志的自豪感,但上联说自己是曾子的后代,更多是让人感受到主人对祖宗的敬仰和对家乡的热爱。
曾氏番仔楼竣工后,时值黄河泛滥,曾振源捐赠大量银圆赈灾,体现了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当时朝廷赐赠的“曾浦堂”匾额如今还保存在曾氏大厝中。
曾氏大厝可以说是漳州海洋文化的见证,它不仅留给我们珍贵的物质遗产,也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角美镇乃至整个漳州市的许多番客厝、番仔楼都有这种中西一体的特点,曾氏大厝只不过是把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