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储能行业现状(储能行业最新资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8   来源:节能风电   作者:风电网   浏览次数:117
核心提示:(报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证券,皮秀、张之尧)一、 市场回顾:政策驱动大储市场发展,各地步伐不同1.1 市场概况:国内储能产业方兴未艾,大储是增长主力储能是建设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提高电网柔性和灵活性的关键技术。储能是将不易储存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化学 能等形式储存起来,供需要时使用的技术。储能系统可动态吸收并储存来自发电侧或电网的电能,在需要时释放,从而改变 电能生产、输送和使用同步完成的模式,使得实时平衡的“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存 在间歇性和波动性等固有特性,灵活

   

(报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证券,皮秀、张之尧)一、 市场回顾:政策驱动大储市场发展,各地步伐不同1.1 市场概况:国内储能产业方兴未艾,大储是增长主力储能是建设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提高电网柔性和灵活性的关键技术。
储能是将不易储存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化学 能等形式储存起来,供需要时使用的技术。
储能系统可动态吸收并储存来自发电侧或电网的电能,在需要时释放,从而改变 电能生产、输送和使用同步完成的模式,使得实时平衡的“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存 在间歇性和波动性等固有特性,灵活性不足,其大规模并网往往对电能质量、输配电稳定性、电能利用效率等存在影响,储 能系统可以通过跟踪计划出力、调峰调频、负荷侧管理等方式,提高电能质量、输配电稳定性,并减少弃风弃光,推动可再 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发改委《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储能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 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
国内储能装机高速增长,表前大储为装机主力。
全球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2021 年全球累计装机达 25.37GW,同比增长 67.8%。
我国是全球新型储能装机的主力市场之一,2021 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项目规模占全球的 24%。
2021 年,我国新型 储能累计装机 5.73GW,同比增长 74.7%;新增装机 2.45GW。
从存量装机场景来看,大储项目(电源侧和电网侧)是国内 装机主力,2021 年占据了全国新型储能装机的 76%。
2022 年大储装机再创新高,独立储能和新能源配储平分秋色。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2 年我国新增 投运新型储能装机 6.21GW/14.32GWh,则按照功率计算的增速为 153.5%,装机增势强劲。
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在年内 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容量中,新能源配储和独立储能是装机的两大主要类型,容量占比分别为 45%和 44%;用户侧储能占 据 10%(含 3 个 10 小时铅炭项目)。
2022 年全年招标项目 44GWh,独立储能独占鳌头,容量占比近五成。
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2022 年国内完成招标的 储能项目容量达 44GWh,总规模超过 2022 年新型储能装机量的三倍。
若进展顺利,2022 年完成招标的项目将在 2023 年 开启实质性建设并逐步投运,2023 年仍将是国内储能建设大年。
从招投标项目类型来看,独立储能项目招投标最为火热, 2022 年完成招投标的独立储能项目共计 20.93GWh,占比 48%,或将成为未来一年国内储能装机的主流类型,为国内储能 市场注入新的成长动能。
1.2 政策回顾:从规模增长到市场成型,储能成长性有支撑政策顶层设计引领,储能发展路径明晰。
现阶段,我国储能产业发展阶段尚早,市场化仍在探索中,大型储能系统的应用经 济性不强,主要由政策驱动。
“十三五”以来,我国储能产业战略定位逐渐明确,发展路径逐步成型: “十三五”期间,政策明确了储能产业的战略定位 ,提出了十三五“商业化初期”、十四五“规模化发展”的两个阶 段性目标,并强调储能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十四五”开年以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确立了储能产业的阶段性目标,奠 定了技术方案、应用领域和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基调,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规划,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储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在即;装机规模强势增长的同时,市场机制也将逐步探索完善,引导储能产业 向市场化发展过渡。
新能源“配额制”规定推动,形成大储装机规模刚需。
储能产业发展前期,储能电站商业模式尚不明确、经济性不明显,新 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成为储能装机的主要推动力。
“强配”政策逐步落地,成为大储装机增长强劲助力。
2021 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 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鼓励发电企业自建储能或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超过电网企业 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 15%的挂钩比例(时长 4 小时以上,下同)配建调峰能力,按照 20%以上挂钩比 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强配”政策首次上升到全国范围。
上述政策出台前后,各地亦纷纷推出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 其中大部分省份要求的配储比例不低于装机容量的 10%,配储时长在 2 小时以上;储能容量可以通过自行配建或购买/ 租赁满足。
随着各地新能源装机持续增长,储能“配额制”将为大储装机提供强劲的成长助力。
“配额制”是新能源消纳责任分摊原则的体现,推动储能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协调发展。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主 要责任由电网企业承担;随着新能源装机和发电比例增加,电网消纳压力随之增长。
“配额制”体现了令发电企业适当 承担并网消纳责任的导向,具有一定合理性。
《通知》规定,电网企业承担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主体责任,承担保障性并 网责任;同时,鼓励发电企业通过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适当承担消纳责任,以额外增加并网规模。
这在当时一定程 度上解答了储能“由谁买单”的问题,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和储能协调发展。
政策认可+市场完善,独立储能商业模式有望逐渐跑通,推动大储建设投资加速。
独立储能指不依托于新能源电站,作为独 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储能项目。
与新能源配储模式相比,独立储能由电站业主之外的第三方投资并运营,理论上可通过容量租赁、辅助服务、峰谷套利、容量补偿等方式获得收益,收益模式更为多样,是储能从规模化迈向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2021 年底开始,国内出台了一系列独立储能相关政策,独立储能作为储能项目的新形式,逐渐崭露头角。
2021 年 12 月,国家能源局《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和《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型储能的独立市场主体 地位,独立储能模式正式登上舞台。
2022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允许符 合条件的新型储能项目转为独立储能,鼓励新能源配建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满足相关条件后转为独立储能,扩大了独立 储能项目

 
关键词: 风电招聘 节能风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