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近年来中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从国产LNG船到大型驱逐舰,再到航空母舰,其建造过程都少不了龙门吊的身影。
有同学会问了:龙门吊是什么? 它有多厉害?这一期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东西。
龙门吊这个龙门吊其实啊 就是门式起重机。
首先咱们先看看它的样子:它的金属结构像门形框架,承载主梁下安装两条支脚,可以直接在地面的轨道上行走,主梁两端可以具有外伸悬臂梁。
那么它主要工作是用什么呢?这就要说一下大型船只的建造过程,因为船都是要下水的,所以造船的时候都是在位于水中船坞里进行最后的装配工作。
龙门吊完成的就是这样的工作,等建设完成后,船就可以直接入水。
由于龙门吊具有场地利用率高、作业范围大、适应面广、通用性强等特点,主要用于室外的货场、料场货、散货的装卸作业,并且也被各个港口货场和造船厂广泛使用。
当然了,它也是造航空母舰的必需设备。
通过龙门吊,可以将造船过程由传统的垂直建造改为水平建造,可以大幅度提高焊接质量,降低建造成本、缩短工期、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同时也大幅提高造船速度。
另外龙门吊多通过电力方式进行驱动,运行期间不需要对机油进行更换,耗材保养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上海振华重工这里要介绍下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公司。
它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一家重型装备制造商,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商。
振华重工的港机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80%以上,以生产超大型的龙门吊而著名,产品畅销全球。
在2016年5月13日,他们建造完成了世界最大的起重船-振华30号。
起重船是一种用于水上起重作业的工程船舶,广泛应用于海上大件吊装、海上救助打捞、桥梁工程建设和港口码头施工等多个领域。
这艘船以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该船的成功交付进一步巩固了振华重工在巨型起重船领域的地位,为我国打捞救助事业向深海延伸提供了装备支撑世界最大龙门吊目前世界上最大龙门吊-宏海号,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并且咱们拥有独有的自主知识产权。
它高148米,有50层楼高,可以吊起22000吨的东西。
这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大概是400节高铁车厢。
它的下海方式也非同一般,它不用在船坞建造海洋平台的传统方法,而是挪到海岸上建造。
建造难度和建鸟巢差不多,都是使用大型钢结构进行高强度钢焊接。
它的主体采用桁架式结构、拱形外观、多吊点双吊梁承载。
桁架是一种由杆件彼此在两端用铰链连接而成的结构,一般具有三角形单元的平面或空间结构。
可以大幅减少起重机钢结构的重量,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有效减小的结构风阻,保证了这种万吨级的起重设备有良好的抗风效果。
说到这个桁架,咱们的老粉丝应该知道,因为我在之前的风力仿生兽的视频中有介绍三角桁架结构,如果对这个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外国牛人打造的风力仿生兽,这才是真正的木牛流马!PS:视频版本链接那么龙门吊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呢?答案是变频PLC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精确控制起重机的动作,并减少缓冲,节约能耗,延长起重机的寿命。
遇到机器故障时,还能自动报警维修,实在解决不了,只需要连接一台笔记本电脑,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抢修。
有了这个龙门吊,再大的海洋平台和大船也能像快递小哥送快递一样,被轻松吊起来运到海里。
并且还可以吊装大型军舰,像071型两栖登陆舰这样的战舰也可以轻松将其吊起,更不用吊起055大驱了。
由于咱们设计的龙门吊技术精湛,物美价廉且可靠。
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国家在选择龙门吊时,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Made in China。
不仅美国使用振华重工的机械来制造航空母舰,英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也同样使用振华产品。
巴西有台龙门吊,能起重两千吨,这台超大的龙门吊也是振华重工为巴西定制的。
英国制造伊丽莎白级航母时也用振华龙门吊。
这里说个小插曲就是:印度不信任中国的产品,从英国买了二手货。
这个二手货就是英国造完航母后的那台龙门吊,发现还是中国的,气不过又去日本买了一台。
但是日本这台龙门吊承重能力比不上振华的,最后的结果是不但龙门吊自身垮塌,还砸坏旁边的护卫舰,损失惨重。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
从中可见咱们在制造龙门吊上的实力。
这里还要说个事情就是:在多年前,振华重工在给美国迈阿密港制造的第一单龙门吊生意,交货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当时全球唯一一家有能力承担整机运输的是荷兰的一家公司,他们不仅要价极高,而且交货期限也不予保证。
于是振华就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打造自己的运输船队。
一年后自行设计并改装的运输船,载着两台相当于20层楼高的巨型龙门吊,如期抵达迈阿密港,打入美国市场。
至此中国制造的龙门吊从此名声大振。
总结上个世纪,西方的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工业发展,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
为了扳回局势,咱们从空白的图纸开始设计,一步一步研究,终于制造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门吊。
如今中国的龙门吊已经真正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国制造的骄傲。
为了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变化,中国龙门吊企业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争取早日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