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行业“退补”风向下,风电场建设紧急“踩刹车”。
近日,济南市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风电场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集意见。
根据《通知》,济南将严格控制风电场项目建设区域,除商河县外禁止新建风电场项目。
“项目建设区域、审核审批、建设管理等都‘收紧’,个别影响生态的项目或会就此‘停摆’。
”25日晚间,一家能源公司的负责人张先生认为,他之前在山东省内布局了多个陆上风电场项目,并有计划进军海上风电。
从狂奔到理性 数字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山东省风电装机总容量1126万千瓦,居全国第五。
山东正适度有序推进风电项目建设,到2022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700万千瓦左右;到2028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300万千瓦左右。
而上述《通知》提出,济南市风电场项目建成落地较多,主要分布在城郊山区。
风电场项目建设过程中,多沿地势较高的山脊、山岗布设风、电机,风、电机基础挖掘、场地平整、入场道路和输电线路施工,高强度、大范围扰动损坏岩体,加剧区域生态退化甚至产生次生灾害,因此明确,行政区域内除商河县外禁止新建风电场项目。
此外,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区域,禁止建设风电场项目。
在这之前,包括风电等在内的新能源项目备受青睐。
例如,济南市《2019年度市级重点项目安排》中,包括5个能源项目在内,其中有2个风电项目,分别是位于莱芜的金雷海上风电主轴产业化及中电莱芜三期风电场工程。
而经济导报记者梳理发现,济南风电项目“收缩”早有迹象。
济南市2017年市级重点项目中,包括4个火电项目、7个风电项目在内。
例如,位于长清区的国电风力发电二期项目,预计总投资过10亿元,其中,其双尖山风电项目占地30.15亩,建设规模80兆瓦,安装40台单机容量2兆瓦风力发电自机组及升压站。
前述能源公司张姓负责人表示,风电站投资成本是火电的2-3倍,这就意味着单个项目投资过亿元。
“随着新能源补贴将逐步退出,对于投资方而言,更须管控风险。
”他认为,“济南意在政策上快速引导行业走向理性。
”迈向高端 不仅是济南,知情者透露,开发风电的“风险”早已显现,行业对长岛海上风电的拆除还记忆犹新。
2017年1月,环保部华东督察中心对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约谈,指出长岛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建有风力发电项目,部分养殖设施和旅游项目未批先建,对编制、报批总体规划和划界、立标等整改要求落实不力。
随后,长岛积极整改,着力健全常态化的保护机制。
长岛向风电企业下达拆除通知,明确要求立即启动核心区内风机拆除程序。
长岛核心区内的12台风机立即停止运行。
截至当年年底,国家环保部华东督察组与山东省、烟台、长岛形成共识,48台风力发电组全部进行了拆除。
行业“退补”其实已经明确。
国家发改委5月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将陆上、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改为指导价,并自7月1日起已经开始执行。
根据这一新政,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
与此同时,规模企业正在“抢装”“抢布”。
例如,8月初,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其中包括了一个新能源项目——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研发、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装备,将建成北方最大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中心。
行业认为,海上风电的下一步是“风电+”,科学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支持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波浪能、潮流能等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建设格局。
根据《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山东将发展海上风电制造与应用产业集群。
以青岛、烟台、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市为重点,围绕海洋强省战略组织实施和“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建设,加快推进6兆瓦、8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制及使用,带动相关配套装备产业发展,建设高端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