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中邮证券 孙业亮)1 深耕电力 IT 的数字化转型领导者 1.1 深耕电力 IT,拓展市场卓有成效 金现代是一家专注于电力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济南市高新区,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10余个地区设有子公司,产品和服务遍布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
公司产品及服务主要集中于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基建管理、营销管理和调度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其中生产管理领域的产品及服务是公司的优势业务及核心业务。
凭借电力行业信息化十余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公司正逐步将产品及服务拓展至铁路、石化和工业制造等行业,并已取得显著业绩。
公司的数字化服务遍布电力、铁路、石化等多个领域,从全面赋能电力领域数字化建设,推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到作为铁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参建单位,助力铁路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
电力行业:相继参与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五大发电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内电力领域信息化建设参与度最深、参与面最广的企业之一。
铁路行业:乘国家铁路“十四五”建设的东风,与国家铁路集团及其下属的多家信息化建设单位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监控运维等方面展开合作,成为铁路信息化建设重要参建单位之一。
其他行业:客户主要有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及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企业。
2021 年公司启动“轻骑兵+”战略,提供 N+行业数字化转型新思路。
基于轻骑兵低代码平台快速、灵活的特性,与细分领域内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打造出细分领域内的“标杆性”信息系统,让其它中小企业在该方案上稍作调整,即可利用“轻骑兵”快速构建适应自身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系统。
目前“轻骑兵+生物制药”已经卓有成效,公司携手国内知名生物制药企业,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软件“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乘数字化和国产化东风,打造符合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生物制药企业“数字化样板”。
LIMS 实验室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之一,为服务于生物制药生产环节的 QC 质量控制实验室,提供自定义实验模板、合法合规管理、审计追踪以及数据资产化管理等支持,切实帮助生物制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上市周期。
1.2 守正出奇,以低代码贯通行业 公司发展历程脉络清晰,从弱到强后,以低代码平台为延展,从定制化开发迈向通用型产品。
2001-2010年:2001年黎峰创办金现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电力、铁路、石化等行业管理软件的研发与推广起家,成为国内主要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2010-2015年:全面参与国家电网“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在2012年年合同额突破亿元。
公司业绩持续攀升,在电力、石化等行业信息化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4年成立青岛金现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次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金现代信息产业股份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加速电力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这期间,金现代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7—2019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49/4.05/4.6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7468/7501/8974 万元。
2020 年 5 月 6 日,公司在 A 股创业板公开发行,成功登陆创业板。
2021年-至今:2021 年,公司又启动“轻骑兵+”战略,利用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与细分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合作,打造细分领域内的标杆性信息系统。
2 内质跃迁:效能提升,从项目型演化到产品型 在 ICT 行业内,很多的小而美的公司都是从紧抓客户定制化需求开发开启成长之路,在营收积累到一定级别后,较多的公司会从市场体系建设(营销组织改革)、产品演化(比如云化或者产品化升级)等方面进行二次创业。
而公司紧紧抓住低代码平台这一技术平台发展趋 势,开启从定制化开发到产品化平台之路。
2.1 深耕低代码,助力数字化转型 2018 年至今,全球低代码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低代码平台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 20 世纪 80 年代第四代编程语言(Generation Language, 4GL)的提出,2000 年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Programming Language,VPL)助推其发展,但直至 2014 年 Forrester Research提出低代码概念之前低代码平台市场都发展迟缓。
随着概念明确,低代码平台市场开始升温,以 2015 年开始 AWS、Google、Microsoft 等巨头的入局为标志。
2018 年 Gartner 提出 aPaaS 和 iPaaS 概念,同年西门子以 6 亿欧元收购 Mendix 将其纳入自身工业互联网平台,低代码平台市场被点燃,在国外进入白热化竞争。
低代码市场将迎来飞速发展,我国成为最重要增量市场。
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低代码市场规模将达到 471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41%。
低代码市场全球低代码市场规模在 2020 年达 84 亿美元,在 2021 年超过百亿美元。
由于受全球疫情影响,预计全球低代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会有所下降,将保持在 41%左右的水平。
其中,中国市场将是重要的增量市场。
据海比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低代码市场规模预计为 31.5 亿元,2022- 2025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0.0%,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86.4 亿元。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增加,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存在效率低下,时间、人力、沟通成本高等诸多问题,低代码迎来了飞速发展,各低代码厂商纷纷入局。
深耕低代码开发,二十年研发历史积淀深厚背景。
金现代的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是有着近二十年积淀的成熟国产软件,以模型驱动、前后端分离、安全开放、国产化环境适配等架构与设计理念,基于可视化设计器、预置的丰富图形化组件和平台服务,以“拖、拉、拽”的开发模式,不仅敏捷响应用户需求、缩短项目交付周期,还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门槛,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在可视化开发、扩展和集成、安全性等方面的能力突出,居于国内低代码开发平台第一阵营。
从轻骑兵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金现代公司的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不是追热点、赶时髦的产物,而是一个有着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成熟产品。
践行使命担当,推动低代码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当前,低代码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痛点,就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商普遍缺乏积累,仅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进行平台建设,这为企业用户的产品选型造成了障碍。
作为中国信通院低代码/无代码推进中心首批成员单位,金现代积极联合业内同行为低代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贡献力量。
在标准制定方面,金现代参与了国内首个低代码行业标准的建设,联合阿里云、华为等企业首次从功能完备性、平台开放度、平台易用性和平台安全性四大能力域确定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的技术规范和通用能力要求,并顺利通过中国信通院“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通用能力测评”;在行业研究方面,金现代参与编写了中国信通院《低代码行业发展白皮书》等行业研究报告,深入探讨国内低代码的技术研究路径、应用实践案例及行业发展趋势,为更多业内同行提供权威参考。
频获权威认可,低代码源于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践。
轻骑兵平台目前已与包括华为云鲲鹏云服务器、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人大金仓数据库等在内的 15 家国内 IT 厂商的国产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完成了国产化兼容适配,并取得了兼容性认证证书,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产品库入库产品,全面适配国产化的软硬件生态体系。
截至目前,产品累计获得工信部“鼎信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优秀应用产品奖、工信部工业互联网 APP 优秀解决方案、2021 中国低代码年度明星产品奖、中国软件技术最佳产品奖、2020 行业信息化最佳产品等多个荣誉和奖项。
目前平台已广泛用于航天、电力、通信等多个领域,客户包括航天二院、华能、华中科技、河北联通等行业领军企业,覆盖开发人员、实施运维人员、前端业务人员等不同角色,并与多家客户达成长期合作关系。
提供高效易用的开发体验,打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公司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比较成熟的版本是 8.2 版。
该版本主要是面向央企、国企等大型集团化企业,旨在帮助这些企业的下属软件公司快速构建信息化解决方案,通常部署在客户的私有云上,使用者主要为 IT 专业人士,侧重于解决复杂业务逻辑和流程,对标的是 Mendix,OutSystems 等企业级的主流产品。
区别于普通的低代码平台,轻骑兵采用了全新的“FIRST”UI/UE 设计理念,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搭建企业级应用,从零改善和净化每一个组件和页面操作,真正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易用、稳定的开发体验,敏捷响应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众多大中型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是公司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基础,公司 2017- 2021 年研发费用分别达 0.28/0.32/0.35/0.48/0.71 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是 8.11%/7.79%/7.63%/9.68%/11.79%,处于同业中上游水平。
高研发投入为公司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开拓新业务、实现公司迅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目前轻骑兵平台拥有 9 项发明专利(含受理)、17 项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在 UI 可视化、代码解析、运行时引擎等关键技术点,在低代码开发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具备较强的技术先进性。
市场表现力与产品竞争力突出,位列低代码市场明星象限。
在海比研究院发布的《2022 中国企业数智服务市场趋势洞察报告》中将低代码市场竞争格局划分为四个象限:明星象限、金牛象限、潜力象限和孵化象限。
明星象限的平台商在市场表现和产品竞争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其技术实力较强,已经获得市场的认可。
金现代凭借轻骑兵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成功实践,位居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表现力最强的“明星象限”。
国内的同类产品有奥哲的氚云、金蝶的苍穹、炎黄盈动的 AWS、普元的 EOS 等。
重视人才培养,赋能公司成果转化。
IT 行业不同于制造业有生产设备、生产线等固定资源,人才几乎是企业唯一的资源,因此金现代公司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立之初的金现代公司于 2002 年大胆推出“总经理人才计划”。
通过该计划,许多优秀的人才逐渐沉淀下来并成长为公司的核心骨干。
目前金现代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人才体系,一方面通过股权激励、人才计划等形式,保持公司管理层及核心技术团队的稳定;另一方面建立起了金桥工程、成长学堂、后备干部集训班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尽可能惠及更多员工,保持公司人才队伍的稳定。
凭借着人才的积累,经过 20 年的发展,金现代逐渐成长为电力行业内的口碑企业。
业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预期 2022 年将有拐点性变化。
2019 年公司客户数量 381 家,签约合同数量 1799 个,较 2018 年同比增长 22.9%与 58.64%。
随着金现代新客户的不断开拓,近年来公司营收保持稳定增长,2020 年营业收入达 4.94 亿,同比增长 7.23%;2021 年达 5.99 亿,同比增长 21.37%。
2020 年归母净利润达到 6772 万,同比减少 24.54%,2021 年达 到 6578 亿,同比减少 2.86%。
管理架构和经营能力优化,人均效能提升明显。
2019 年开始,公司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业务,加大对人均产值指标的绩效考核,督促事业部积极开拓优质方向和项目,主动放弃部分低创收项目。
同时,公司加强对供应商技术服务能力的筛选,积极选择技术能力有较突出特色优质供应商,在部分非核心模块上,减少公司新增加技术人员的投入,转而适量增加优质技术服务的采购,对人均创收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员工 2640 人,人均创利从 2018 年的 20.01 万元提升至 2021 年的 21.94 万元。
金现代公司披露的 2021 年报显示,未来公司将通过提升项目管控能力,提高团队的软件开发及实施效率,积极提高人均创收,从而争取规避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风险。
2.2 重塑行业引领者地位 电力领域营收可观,2021 年电力板块营收同比增长 21.73%。
金现代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抢抓产业机遇,布局清洁能源,在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相继参加了风电场生产运行管理系统、风电集控中心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等多个信息化系统等建设,助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等建设。
目前公司的客户群体覆盖五大发电集团的 300 多家电厂,囊括几乎所有类型的发电企业。
同时,公司打造形成了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 MIS 系统,已在多家客户竞争中击败国外同类型 EAM 系统。
2021 年,公司电力板块营业收入为 4.40 亿 元,占总营业收入的 73.33%,同比增长 21.73%,实现了经营的稳步增长。
主要客户粘性高,国家电网销售额连续三年第一。
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电力、铁路等行业,该行业的企业均为央企,普遍带有垂直管理的特性,决定了其投资内部审批决策、管理流程都有较强的计划性,其信息化建设具有周期性、长期性以及持续性,并且客户粘性较高、较为稳定。
2019 年度、2020 年度、2021 年度对国家电网公司最终控制的客户进行合并计算之后,公司对国家电网公司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7.33%、50.69%和 52.33%,连续三年占公司销售额第一。
电力营收总额逐年上升,占比呈下降趋势,稳步实施行业拓展战略。
金现代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电网、特高压等业务等深度融合,先后在智慧电厂、智能巡检、智慧供应链等方面进行了产品研发和开拓,促进电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核心供应商,金现代自 2006 年起,相继参与了国家电网“十一五”、“十二五”信息化工程建设。
公司在生产管理信息化领域建设不断深入,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
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发行人来自电力行业客户的收入分别为 36605.67 万元、36107.30 万元和 43954.61 万元,近三年电力行业收入金额逐年增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9.34%/73.10%/73.33%,呈下降趋势,公司在现有客户和现有业务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重视新客户的拓展,扩大业务合作范围。
凭借电力行业信息化 20 余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公司逐步将产品及服务拓展至轨道交通、石化、航天等行业,并已取得显著成绩。
3 行业扩容:双碳东风至,龙头乘风起 3.1 双碳政策东风,拉高扩容行业需求用电需求拉动电网投资高景气。
“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 3500 亿美元(约合 2.23 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
南方电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 6700 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和现代化电网建设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这意味着,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规划投资累计将超过2.9万亿,如果算上两大电网巨头之外的部分地区电网公司,“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总投资预计近3万亿。
这明显高于“十三五”期间全国电网总投资2.57万亿、“十二五”期间的2万亿。
我们认为“双碳”目标催生电力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电网投资持续景气,产业龙头有望确定受益。
双碳政策促进电力信息化驶入高速增长阶段。
据《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电能是一清洁、高效、零排放的能源,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等当量煤炭的 17.3 倍、石油的 3.2 倍。
根据国家电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约 39 亿吨,占碳排放总量比重约 35%,为中国碳排放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