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份以来,缺电一度成为全民话题。
“今年热的都没蚊子了,全靠空调续命,真担心风扇都吹不上。
”“没想到今年会因为工厂停电而居家办公。
”“说好的支持电动车发展,结果充电还要将就,真不如汽油车方便。
”“光伏、风电都到哪里去了,关键时刻怎么掉链子?”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供电在大多数时间里供应处于偏紧的状态。
想必90后及之前的人应该不会陌生,秉烛学习的场景历历在目,在1980年代和千禧年后前10年的这两个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缺电非常严重。
现如今连续两年的缺电给00后也上了一课,看来缺电没绕过每一代人。
不遥远的过去缺,现在又卷土重来的缺,那明年和未来又会不会一缺再缺?忧虑催人思考,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一些人开始将矛头指向新能源,风电、光伏的装机量不是时常超预期吗,怎么还是缺电;到时候连电动车都没法充电了,还有必要再发展新能源车吗?在街头巷尾的热议中,我们有必要系统性地来严肃思考“缺电”这个问题,毕竟,天热总会过去,但缺电可能不是短期的阵痛。
01 首先,新能源不背缺电的锅市场首先的争议热点在于:近几年风电、光伏的发展突飞猛进,装机量几乎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怎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都不行呢?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只需要翻开我国发电结构的账就行,从过去哪怕到现在,发挥电力供应主力的仍然是火电和水电,风电和光伏的发电的声音是很大,但由于发展晚占比仅有11.8%,目前还是小跟班的角色。
所以针对这次缺电,在四川等西北部地区在水电发电量接近腰斩的情况下,风电、光伏即使满负荷运行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替补队员还打不了主力。
因此在我们看来,缺电并不是因为新能源发电不给力,答案正好相反,而是新能源的装机量远不够大,还要继续补课,这也是为什么在资本市场,新能源总是成为表现最为突出的板块。
所以一味让新能源背黑锅着实有点怪错了人。
最近也有另一种声音,就是建议重估火电价值( 煤炭股又成了YYDS ),在我们看来,这未免过于兴奋了,其实火电接下来的供求已经明牌了,在2021年,国家领导人在气候峰会上提出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火电其实我们早已有过解读,未来更关键的角色是作为调峰和补充产能。
图1: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仍然较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