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绝不会错过一条电气考研就业信息!23国网一批已正式落下帷幕,电气哥收到了很多同学报喜的喜讯,也邀请他们写下了自己的备考经验和备考心得,整理成为“国网备考经验帖”专栏。
希望这些最真实和最真诚的备考经历能助力广大电气学子备考国网考试,博采众长,取长补短,顺利上岸!今天,就先来分享一篇普通一本研究生成功上岸省会供电局的备考心得吧~我的2022年以面试考官说出:“考生请退出会议”作为结束,我曾以为,在结束时我应该会很激动,没想到我异常平静,就仿佛做了一套模拟题,而不是参加了电网考试。
仔细想想这9个月的备考时光,确实走了许多弯路,于是我选择写下随笔,记录我的备考时光的同时,也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备考思路。
在2023年的国家电网招聘考试中我的笔试成绩为74.5,面试成绩为87.5,综合成绩为78.98。
成绩中等偏上,虽然跟那些笔试80的大佬没法比,但我报考的省份相对来说竞争压力较小,这个成绩也勉强算得上前列,最后也成功上岸去了想去的省会供电局。
客观的说,我只是一名普通一本的研究生,学习能力中等,专业能力不强,本硕期间基本没认真学习。
因此,我的备考经历还是具有一定参考性,毕竟像我一样的同学应该很多。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备考经历进行总结(以下文字皆为本人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无任何商业因素):一.关于2023年国家电网考试的想法总体来说,硕士考试难度没有想象中的难,甚至感觉相较于2022年的考试,难度有所下降。
横向对比两年题目,22年的难题集中在电网络,其题目极度唬人,看起来就像是那种压轴难题,实际上冷静分析别被吓到,有一定的矩阵方面的基础就可以做出大概;23年的难点集中在现代电分,属实是一生之敌了,我在学现代电分时总跟室友说“现代电分要是难起来真的能超级难”,因为它可以无限出新能源题目。
教材是有更新周期的而新能源一年能更新一代知识点,部分题目属于是完全无从下手,只能根据题来猜哪个选项可能是正确的。
在23卷子中真正搞心态的是一个电机方程的题目,作答时只能一边骂电机学,一边随便蒙一个。
其他方面,电分跟继保出题相对比较基础,尤其是继保,我万万没想到备考期间对我重拳出击的继保能在考试时候放我一马,拜谢继保。
出考场后,在与备考小团队成员的讨论过程中得到结论:上述两科,可能会因为自己遗忘了一些细节或者粗心大意而出错,但基本每个知识点都有迹可循。
关于电气设备和高电压,考完就几乎没有太深的印象,证明所出题目应该都是平时有遇到过,很平淡的就做完这两科考题。
题目分布方面,个人认为:现代电分≥电网络>电分≈继保>电气设备>高电压。
关于计算题,据说本科一道计算都没有,研究生勉强应该算有一道关于三母线的计算题。
二.备考过程中关于各科知识的想法首先,我完全没有学过电网络和现代电分,甚至连电网络的前置课程电路也已遗忘90%;电分和继保的开课学年是我考研的时期,完全没有基础;更不用说一周不看就会断崖式遗忘的电气设备和高电压。
因此,我属于是典型的零基础备考选手。
关于电网络:没有电路基础学起来真的很费劲,所幸考点多为结论且相对来说较为固定,哪怕不懂求解过程也能够在考场上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且电网络的结论与其他科目相比相对较少,因此,学好电网络的性价比极高。
关于现代电分:本以为我的研究方向为现代电分中的一环应该上手较快,但现代电分反手就是一个耳光,嗡嗡作响。
其知识点繁杂琐碎不亚于高电压和电气设备,其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不亚于继电保护,其紧跟时事的程度甚至可以与时政题相媲美。
总而言之,这是我备考过程中最艰难的一科,且今年出了大量题目,务必加以重视。
关于继电保护:上手难度较高,且我觉得这是一个死记硬背行不通的科目,务必要理清其逻辑关系再加以学习才能够勉强算学懂。
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听了四名老师的课程讲解才勉强能够理清答题思路,在此必须强调一下阳老师的继保课程属实强,我将在另一部分详细描述。
关于电分:经典科目,考点较多,是硕士考试中的计算题贡献大户(万幸今年没考计算),已经有不少大佬写了相关描述,他们对电分的理解更深刻,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高电压:需要反复记忆的科目,一段时间不看就开始断崖式遗忘,琐碎繁杂且细节较多。
看似各大知识点之间是独立的,但多看几遍后可以尝试搭建自己的知识构架,有很多知识点其实是可以横向对比记忆或纵向串联记忆,我认为这样做能够减少记忆难度。
写下这篇笔记时是考试后的第十天,已经基本忘光全部知识点。
所以,常温习、多记忆。
关于电气设备:同高电压一样典型的记忆类学科,但其应用性更强。
看似知识点最少,但其实每一个元件都需要在了解其用处和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记忆。
做某些题库时总会遇到一些从来没见过的知识点,对此,我与波妞老师进行了沟通得出结论:电气设备的内容又多又杂且稍微往实际靠边就容易超纲,很多没见过或者有疑惑的点都是规定,然后为了解释这一规定就会引出其它原理。
所幸,做往年真题时每个知识点都大体学到过,只有在做某些题库时才做到过几次超纲题目,稳扎稳打背诵讲义才是重中之重。
三.关于备考我从22年3月17日开始备考,一直到23年1月6日彻底结束这次考试。
第一阶段的复习用的是上上届学长留下来的某V教材和对应课程,可能是刚开始复习状态不佳再加上其课程难度较高、推导过程复杂,对我这种连拉氏变换都要现场百度的学渣来说甚不友好。
尤其是电网络,甚至需要重新学习了一部分矩阵的知识才能勉强继续下去。
第二阶段的复习大概从5月中旬开始,买了套某YC的讲义和相关课程,相对于前者来说要基础很多很多,再加上听完课回顾第一阶段内容做全套笔记,总自我感觉良好。
现在回看起来当时所谓的做笔记无异于抄书,费时费力,毫无逻辑,抓不住重点。
最后,自信满满的做了两套题库然后整理错题,毫不夸张的说正确率不足50%,现在握着那么厚的错题集总感觉自己是大冤种。
但也并非没有收获,从做题和整理错题中,我也隐约摸到了哪些是高频考点,哪些翻书也找不到。
第三阶段的复习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增加了学习强度。
8月中旬报名了某机构,开始刷网课,带着前两轮的疑问和我所认为的“重点”耐下性子听课,刷一科做一科对应的题,搭建一个我认为正确的逻辑框架。
这次开始有了明显提高,正确率也有所上升,面临的问题转变为如何在复习时不遗忘之前复习的科目。
之后的复习生活变成了,看一遍教材,做一个题库,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
第四阶段的复习以各科共同围剿我开始,在尝试做了几套去年的模考题之后,我意识到我必须解决学下一科忘上一科的问题。
于是,上分宝典配合上冲刺课,一科四五个小时,我个人还是很喜欢上分宝典这种形式的,把一本书浓缩成88条,搭建一个流畅的知识主干体系,哪里不会再翻书进行补充,有效解决了上一阶段的问题。
第五阶段作为最后的冲刺,我选择了每天模考一次保持手感,单独记录出现在模考中的错题和难题,基本上午四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
下午跟晚上选择看书、上分宝典,做一些提高班、冲刺班的题,这时候我想的已经不是如何学新的知识,而是怎样不忘记学过的知识。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考前半个月。
第六阶段是最痛苦的阶段,明知自己很多问题偏偏无法耐着性子看书,每天只有模考时候状态好一些,其余时间处于眼睛看书脑袋空空的状态,在与小伙伴沟通时我发现他也面临这一问题。
于是,之前做的错题集就派上了用场,近50页A4纸的错题直到考前我也没看完,但也支撑我熬过最后这段不想看书的阶段。
四.关于备考课程题库、模考、面试我深知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敏感,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写下我的经历和想法,毕竟国网考试只有应届生才有机会考,对于电气学生来说,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考研、考公。
每年国网一批和二批次的报名人次均超过30万,但大部分人被笔试面试淘汰,几乎没见过天赋异禀的人轻松上岸(偏远艰苦地区除外)。
但凡涉及到这种淘汰制的考试,必然涉及到课程、资料、笔试、面试这些方面,这也是学弟学妹们以后必要要考虑的地方,所以我也会在这里详细的提一下,也给大家做些避坑的指导。
市场上有那么多培训机构,教学质量更是良莠不齐,选择正确将事半功倍。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的看法、适应不同的授课模式、喜欢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很正常,以下内容仅代表我个人想法和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友好沟通和指点。
(1)关于培训课程首先,我自己主要跟着的辅导课程为某机构,因为这是我亲身报的班有资格现身说法,并且我认为其的性价比极高,质量和服务双在线。
我自认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因此在打听到线下线上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之后选择了网课(线下课程真滴贵,动辄几万块)。
备考初期,我完整学习三个机构的课程,始终感觉差了些,最后阶段自己又在朋友推荐下报名了某机构。
最初的想法是两千多的全程班课程,哪怕质量不及预期也损失不大。
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课程是对我备考过程中帮助最大的,无论是课程质量、答疑小程序亦或是各省群辅导员提供帮助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这里看到他们的的态度,把“教育”放在“生意”之前。
首先,能在各大机构上课的老师都是各科目中的佼佼者,基本照着考纲讲课自然不在话下,每个机构都有一些讲的不错的老师,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博采众长,各科课程都选择市面上最好的老师来学习,必然能够让自己学习的效果更好和更全面。
不过实际情况上大部分人都是最多选择一两家课程,剩下的就看自己的理解和努力程度了。
那么如何在考纲授课的基础上提高课程质量就全凭老师对学科的理解和个人能力了。
在听过的课程中,阳老师的继保、波妞老师的电气设备、周老师的现代电分是我认为的版本T0。
好的老师授课是会懂学生的心理,课程是有针对性授课的,阳老师的课程逻辑性更强环环相扣,听阳老师的课我就很少走神,效率较高。
而且课程里面,举例说明这一技能点满,可能以后我会忘记后备保护的相关知识点,但不会忘记“毒蛇咬手指,砍手指还是截肢”这一例子。
阳老师讲课时,对我自己的想法了如指掌,好像他知道我胡思乱想的内容然后加以讲解。
我认为这是极难的一项技能,毕竟每个人的想法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都不一样,奇怪想法也层出不穷,后续的学习中我发现其他科目的授课老师或多或少也点出了这项技能。
直到我用了答疑小程序,学生写出想法和疑惑,然后由老师亲自解答,自然而然老师得到了学生的反馈,有能力点亮这一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的电气设备这本讲义跟其他机构的薄薄几页不同,其厚度约等于三本讲义,最初我很疑惑:考点最少的科目弄这么厚的讲义是否正确。
直到备考后期我才理解,电气设备这门课与其每次只看个大概后再查漏补缺不如踏踏实实的仔细学一遍。
现代电分课程救我一命,这一科的重要程度和难度我在上文已提及,虽然它叫现代电分,但我个人觉得其与电分之间的考点大相径庭,千万不要把电分、现代电分混着学、某些机构的题目混着出,这是我跟几位备考伙伴难以接受的。
对比而言,周老师的课着重提炼了现代电分的知识点,尤其是最优潮流和经典潮流的对比以及稳定性分析的相关内容,思路极度清晰,知识体系串联完整。
并且通过小程序答疑能够看出,周老师的知识面较宽且有独到见解。
(2)关于题库题库方面是我踩雷最严重、弯路走的最多的领域,电网考试并不像研究生考试,能够查看官方真题。
因此,市面上题库多由根据回忆版真题进行演化转变的练习题或机构进行创新后的题组成,其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些“为了难而难”的所谓的高质量题目。
市面上的题库我做了大部分,也与一同备考的小伙伴进行过沟通,得出结论:选题库要选答案正确率高,解析相对较全的题库。
很多机构的题库错误答案较多只有报该机构的课程才会在上课过程中进行修正,甚至上课也不予修正,害人不浅;更有甚者故意在题库中加入一定量的超纲题、难度极高的计算题美其名曰:提高质量。
而对于备考的同学来说往往是不具备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反手把我认为的“错题”“超纲题”甩到答疑小程序上,毕竟术业有专攻,让各位老师去判断这些“错题”和“超纲题”,我只负责记老师给出的结论即可。
(3)关于模考和冲刺截至到考试前我合计做了大概40~50套模拟题,有的卷子难度较高亦有相对基础的卷子。
起初,我十分关注模考成绩总跟一同备考的小伙伴比较,到后期模拟题成为一种保持手感的方法,通过每日一套模考卷来跟各科都见一面,防止复习不及时而遗忘。
因此,相较于卷子难度,我的关注点转移到模考的这个形式上,某机构的模考网站用起来最为流畅且页面跟正考比较接近,各套题目区分度明显有难有易没有所谓的“偏题”、“怪题”,总体来说,大家一致认为“你可以说他们模考基础,但是不能说他们的模考不好”。
考试结束后我跟几位小伙伴讨论一致认为其难度约等于他们的模考的后两套卷子,还有考前上分宝典要多看几遍,国网考试考察的知识点其实不是很难,基本上绝大部分考点都在上分宝典里面。
总的来说,没有所谓的哪个模拟题压中的多压中的少,模拟主要是为了熟悉考场环境,提高做题实战效果,考前一定要完整多练几遍仿真系统,对考试做题效率很有帮助,正考的知识点基本都在讲义中,相较于关注押题,不如多看几遍讲义和错题。
还有考前上分宝典要多看几遍,国网考试考察的知识点其实不是很难,基本上绝大部分考点都在上分宝典里面。
(4)关于面试作为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且占比35%,在完成笔试之后便可以将关注点转移到面试上。
我报考的省份的面试形式为无领导小组讨论+半结构化,备考这段时间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终我的面试成绩排名十分靠前,帮助我如愿以偿的去到我理想的城市。
五. 写在最后提笔至此,已将九个月的备考生活描述了大概,文中所写皆为我所经历,当然还有许多吃过的亏和想吐的槽不适合在文中体现,如果有感兴趣的欢迎私下友好沟通交流。
短短六千余字写不完吹过的风和失眠的夜,所幸最后的付出有了回响,我相信支撑每一个砥砺前行的备考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执着,岁月如冰河,热望如鲸歌。
希望这份随笔能为后来的备考者提供一定的帮助,诚祝各位: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