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都市报》整版刊登了有关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调试中心副总工周创彬的报道。
周创彬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实现了深圳在技能人才国家最高奖项上的突破,并在2018年度深圳市高技能人才认定暨技能大赛总结大会上,再获表彰。
一起通过报道来了解这位“工人院士”吧!周创彬48岁,1991年他从北京核工业学校中专毕业到大亚湾核电站工作,在一线摸爬滚打20余年。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工程公司”)调试中心副总工。
他曾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发明专利16项、一项中国专利金奖和一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荣获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
从中专生起步,到近日荣获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该奖项获奖者被誉为“工人院士”),实现深圳在技能人才国家最高奖项上历史性突破,工程公司调试中心副总工周创彬用了28年。
在3月14日举行的2018年度深圳市高技能人才认定暨技能大赛总结大会上,周创彬再获表彰。
周创彬曾经在33岁就迎来人生的第一个技术高峰。
之后他不断进取,2006年开始申请专利,2011年获得人生第一个专利,直到2014年,他迎来人生第二个高峰时刻,多次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获中国专利金奖。
家境贫寒初中毕业选择读中专由于家境贫穷,广东潮阳(现潮南)人周创彬初中毕业后选择读中专。
在学校里时,周创彬非常喜欢看物理、数学之类的书。
1991年,20岁出头的周创彬从北京核工业学校中专毕业到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从一线技术员做起,用刻苦钻研的精神,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核电技术攻关能手、深圳高级技师,获得无数荣誉。
48岁的周创彬曾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发明专利16项、一项中国专利金奖和一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中广核员工中,周创彬取得如此多荣誉和技术成就,也属凤毛麟角,被中广核人尊称为“创师傅”。
“我觉得做事情就要做到最好、最优,然后也要善于总结,写成论文,让后面的人知道怎么参照去做。
”周创彬认为取得这些成绩,一方面是自己做事情的态度,另一方面是赶上了核电事业发展的好时候,给个人成长创造了很多机会和平台。
核电机组首次完整十年大修中,他迎来第一个技术高峰周创彬工作28年中,迎来了两次人生技术高峰,第一次是2004年。
深圳岭澳核电站2号机组第一次大修,这也是我国压水堆核电站首次完整的“十年大修”,完整实施安全壳打压试验、一回路水压试验和MIS机检查等三大典型十年大修项目。
其中又以一回路水压试验这一与核安全相关的项目最难,实施过程复杂,对风险控制要求极为严格,试验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处理?周创彬担起了运行准备的重担。
大修前,周创彬和同事们去法国“取经”。
“去之前就想好了一系列要问问题,当时还在法国啃下了一本法语程序,找人边翻译边看,又看了法国人的会议材料。
”周创彬说,在法国“取经”期间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4个月完成了首次大修准备,周创彬也写出了约500页的十年大修总体运行程序,其中包括编制了我国《一回路水压试验》总体运行程序,创造性地将运行风险控制编写在程序中,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这样的大修没有进行过,这个程序就是在法国人的基础上创新写出的傻瓜式运行程序,方便今后其他核电站大修时参考借鉴。
”十年大修一系列成果保障大修质量的同时,也节约大修工期3天,满足了大修工期的严格要求,对国内同类核电站具有宝贵的应用和推广价值,相关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间为周创彬)第二个人生高峰:核电站多基地建设周创彬从现场技术员做起,担任过主控室操作人员、副值长和运营公司机组长等,这些经历属于他人生第一技术高峰时段。
后来,周创彬先后到生产准备工作和调任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工程公司”)调试中心副总工,近10年潜心工作,他迎来人生技术第二个高峰。
核电站的主控室在不断变迁,从早期按钮式,指针式仪表较多,变为数字化电脑主控室操作。
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就是以数字化主控室取代原有的传统主控室,需要开发全新数字化运行程序。
面对国内首次研发核电站数字化运行程序的重任,周创彬又一次挑起了“大梁”。
“电脑操作的缺点是直观性下降,干预没有以前快。
以前传统的仪表式主控室可以一览无余,电脑操作则打开画面才能操作,屏幕有限,点什么才能看什么。
”周创彬说,写与电脑结合的运行程序就要克服干预慢、直观性差这些不足,提高电脑操作效率和干预速度。
周创彬回忆,实际上程序研究从2005年就启动,到2007年底进入技术攻克阶段,难度很大。
当时还去法国学习一个月,但法国方案虽然很先进,但有迷宫效应,操作员进行电脑操作时像走进迷宫一样,修改困难。
“我们研究的方案就要避免这些问题。
法国侧重仪控很厉害的人员做这些工作,而我们侧重有操纵经验的使用者联合仪控人员做这些工作。
”周创彬说,写运行程序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当时从早到晚都在加班研究,持续了一年多,头发几近花白。
最终,凭着多年工作经验和操纵技能,在吸收法国先进理念基础上,周创彬策划出具有大亚湾特色的总体程序数字化方法。
这一成果在岭澳核电站二期经受了考验,并推广到红沿河、宁德和阳江等核电站使用,解决了核电站数字化运行操作难题。
2014年,相关成果获中国专利金奖,科技成果《数字化运行程序研发与调试应用验证》获核能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启用备用电源,避免核电工程重大延误中广核1979年选址广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走出中国大陆百万千万级商用核电起步之路。
中广核布局全国,建设多个核电项目,实现了自主开发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再到自主研发“华龙一号”,实现核电“走出去”。
2015年,中广核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和宁德项目1号机组冷态功能试验开始前,高架线没办法铺好,500kV主电源冷试前无法启用。
而核电项目启用前,一定要进行三道屏障的试验,冷态功能试验就是对其中一道屏障的检验。
主电源启用不了就只能启用备用电源,但备用电源容量小,后续保障屏障少,启用备用电源进行冷试遭到业主公司多位专家的质疑。
万一备用电源烧毁怎么办?为此,周创彬吸收岭澳核电站良好实践和经验反馈,找到了在主电源不可用情况下,使用辅助电源供电进行冷试的供电方案,并最终成功。
这一成果避免核电工程发生重大延误,为工程建设争取到宝贵工期。
该成果在中广核科技委70多位专家参加的答辩中脱颖而出,荣获2015年中广核技术改进一等奖,基础专利获2016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这也是周创彬引以为傲的荣誉,“能获集团这样的一等奖不容易。
”(中间为周创彬)同事:一线工程师请教他,他总是非常耐心面对热试期间的多项难题,周创彬不断奔波于各项目现场,深入一线解决技术难题,推进项目调试进程。
同是工程公司调试中心科研标准管理工程师杨宏星谈到周创彬时说,周创彬在技术领域钻研特别深,他此前在运营公司工作,后来调到工程公司,有运营方面的基础,在调试现场遇到问题时,总是用在运营公司时专注、带头做的精神,去对待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他对整个核电技术掌握比较全面,比较精通,擅长解决现场调试技术问题。
工作中他非常踏实、务实,是很接地气的导师。
虽然他是中心副总工,但当一线工程师现场遇到问题时,经常直接打电话向他请教,他态度非常好,非常耐心解释、提出解决方案,没有任何保留。